基于MIPv6的通信结点身份认证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5 论文结构及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2 移动 IPv6 技术 | 第16-23页 |
2.1 IPv6 技术 | 第16-17页 |
2.1.1 IPv6 的产生 | 第16页 |
2.1.2 IPv6 特点 | 第16-17页 |
2.2 移动 IPv6 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2.2.2 三角路由 | 第18-19页 |
2.2.3 路由优化 | 第19-20页 |
2.3 移动 IPv6 的安全性 | 第20-22页 |
2.3.1 移动网络上的攻击方式 | 第20-21页 |
2.3.2 移动 IPv6 的安全措施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移动 IPv6 安全体系 | 第23-35页 |
3.1 第三方参与的认证机制 | 第23-26页 |
3.1.1 IPsec | 第23-24页 |
3.1.2 AAA 认证机制 | 第24-26页 |
3.2 无第三方参与的认证机制与算法 | 第26-34页 |
3.2.1 CGA 算法 | 第27-31页 |
3.2.2 RRP 机制 | 第31-34页 |
3.2.3 RSA 算法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新的安全认证方案 CNA | 第35-44页 |
4.1 路由优化的安全问题 | 第35页 |
4.2 改进方案 CNA 的基本思想 | 第35-36页 |
4.3 CNA 方案的工作机制 | 第36-39页 |
4.4 黑客攻击位置分析 | 第39-42页 |
4.5 CNA 方案应对黑客攻击的安全性分析 | 第42-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4-54页 |
5.1 实验环境 | 第44页 |
5.2 实验平台简介 | 第44-49页 |
5.2.1 网络模拟器 NS2 | 第44-46页 |
5.2.2 Otcl 代码介绍 | 第46页 |
5.2.3 gnoulot 绘图工具 | 第46-47页 |
5.2.4 trace 模拟数据文件 | 第47-48页 |
5.2.5 MIPv6 扩展模块 Mobiwan | 第48-49页 |
5.3 实验内容 | 第49-51页 |
5.3.1 实验核心代码 | 第49-50页 |
5.3.2 实验步骤 | 第50-51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5.4.1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5.4.2 性能分析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总结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以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