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 论文内容及重点难点 | 第13页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沿革 | 第14-23页 |
(一) 生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 第14-16页 |
1. 生命教育研究的历史 | 第14-15页 |
2. 我国大陆地区生命教育的现状 | 第15-16页 |
(二)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1. 生命教育的概念 | 第16-17页 |
2. 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17-20页 |
3. 生命教育理论的主要关注点 | 第20-22页 |
(三) 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生命教育内涵 | 第22-23页 |
二、新旧课标中生命教育应用的比较分析 | 第23-32页 |
(一) 新旧课标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比较 | 第23-26页 |
1. 旧课标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 | 第23-24页 |
2. 新课标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 | 第24-26页 |
(二) 新旧课标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比较 | 第26-29页 |
1. 旧课标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 | 第26-27页 |
2. 新课标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 | 第27-29页 |
(三) 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生命教育的应用分析 | 第29-32页 |
1. 进行生命价值观的针对性教育 | 第29-30页 |
2. 针对中学生的现实心理和生活问题 | 第30-31页 |
3. 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操作性 | 第31页 |
4. 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模式 | 第31-32页 |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8页 |
(一) 教学应用的整体现状 | 第32-33页 |
1. 教学模式的应用 | 第32页 |
2. 教学内容的应用 | 第32-33页 |
3. 教学实践的创新 | 第33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实践反映的主要问题 | 第33-36页 |
1. 课程设计定位不明确 | 第33-34页 |
2. 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 第34-35页 |
3. 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研讨 | 第35页 |
4. 缺乏更深层次的教学影响力 | 第35-36页 |
5. 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弱 | 第36页 |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1. 应试教育模式的僵化影响 | 第36-37页 |
2. 课程内容信息量过大 | 第37页 |
3. 学生的心理抵触情绪 | 第37-38页 |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的发展对策 | 第38-46页 |
(一) 整合资源使课标更具有实践性和影响力 | 第38-40页 |
1. 增加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 第38-39页 |
2. 增强教学模式的互动性 | 第39页 |
3. 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 第39-40页 |
4.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 第40页 |
(二) 借鉴国内外和港澳台经验完善配套机制 | 第40-42页 |
1. 完善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模式 | 第40-41页 |
2. 综合社会教育资源 | 第41-42页 |
3.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 第42页 |
(三) 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重视程度 | 第42-43页 |
1. 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 | 第42-43页 |
2. 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理念 | 第43页 |
(四) 采取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 | 第43-46页 |
1. 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 第43-44页 |
2. 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 第44-45页 |
3. 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 第45页 |
4.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 | 第45-4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