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产城融合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31页 |
2.1 产业发展理论 | 第16-21页 |
2.1.1 产业结构理论 | 第16-17页 |
2.1.2 区域分工理论 | 第17-18页 |
2.1.3 产业发展阶段理论 | 第18-20页 |
2.1.4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20-21页 |
2.2 城市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城市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城市规模效益理论 | 第22-23页 |
2.3 产业城市互动发展机制 | 第23-25页 |
2.3.1 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 第23页 |
2.3.2 城市化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23-25页 |
2.4 物流对产城融合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1 物流节点概述 | 第25-26页 |
2.4.2 物流在产城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 第26页 |
2.5 产城融合研究综述 | 第26-30页 |
2.5.1 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 第27-28页 |
2.5.2 城市化发展文献综述 | 第28-29页 |
2.5.3 产城融合文献综述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物流节点驱动下产城融合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9页 |
3.1 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31-32页 |
3.2 产业城市之间互动模型构建 | 第32-34页 |
3.2.1 产城融合的互动发展历程 | 第32页 |
3.2.2 产业城市之间的互动融合 | 第32-33页 |
3.2.3 产业城市之间的互动模型 | 第33-34页 |
3.3 产城融合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第34-35页 |
3.3.1 产城融合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34-35页 |
3.3.2 产城融合指标选择回避问题 | 第35页 |
3.4 物流节点驱动下的产城融合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38页 |
3.4.1 产城融合指标体系合理性分析 | 第35-37页 |
3.4.2 廊坊市产城融合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廊坊市产城融合测度实证分析 | 第39-57页 |
4.1 廊坊及周边城市经济概况 | 第39-42页 |
4.1.1 京津冀中心城市概况 | 第39-40页 |
4.1.2 廊坊市产业和城市现状分析 | 第40-42页 |
4.2 产城融合方法介绍 | 第42-46页 |
4.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第46-50页 |
4.3.1 主成分分析 | 第46-47页 |
4.3.2 权重的确定 | 第47-48页 |
4.3.3 廊坊市各区县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分析 | 第48-50页 |
4.4 廊坊市各区县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聚类分析与评价 | 第50-56页 |
4.4.1 聚类分析 | 第50-52页 |
4.4.2 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 第52-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廊坊市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5.1 产业方面的提升对策 | 第57-58页 |
5.2 城市建设方面的提升对策 | 第58-59页 |
5.3 政府职能方面的政策建议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6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