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花色形成机理 | 第12-15页 |
1.2.1 色素的种类 | 第13页 |
1.2.2 花色苷的结构 | 第13页 |
1.2.3 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15页 |
1.2.4 蓝色花形成机理 | 第15页 |
1.3 蓝色花育种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 RNA干扰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1 RNAi的作用机制 | 第17页 |
1.4.2 RNAi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1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原理 | 第18页 |
1.5.2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1.5.3 瞬时表达分析的应用价值 | 第19-2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蝴蝶兰花瓣瞬时转化体系建立 | 第22-31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2.1.2 载体和菌株 | 第22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根癌农杆菌菌液制备 | 第23页 |
2.2.2 花瓣注射和侵染方法 | 第23页 |
2.2.3 瞬时转化材料的鉴定 | 第23-24页 |
2.2.4 花青素苷总量测定 | 第24页 |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2.3.1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25页 |
2.3.2 乙酰丁香酮对GUS瞬间表达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3 共培养时间对GUS瞬间表达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4 花色基因在蝴蝶兰瞬时表达体系中的功能验证 | 第27-28页 |
2.4 讨论 | 第28-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蝴蝶兰转蓝色功能基因的研究 | 第31-45页 |
3.1 材料 | 第31-32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1-32页 |
3.1.2 菌株 | 第32页 |
3.1.3 质粒载体 | 第32页 |
3.1.4 化学试剂 | 第32页 |
3.1.5 常用培养基配制 | 第32页 |
3.1.6 仪器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3.2.1 花瓣总RNA提取及检测 | 第32页 |
3.2.2 cDNA合成 | 第32-33页 |
3.2.3 引物 | 第33-34页 |
3.2.4 菌液PCR及RT-PCR反应 | 第34页 |
3.2.5 农杆菌介导瞬时转化蝴蝶兰 | 第34-35页 |
3.2.6 花瓣解剖结构观察 | 第35-36页 |
3.2.7 花瓣细胞液pH值测定 | 第36页 |
3.2.8 花青苷总量测定 | 第36页 |
3.2.9 类黄酮成分的定量分析 | 第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3.3.1 蝴蝶兰花瓣和萼片RNA提取 | 第36-37页 |
3.3.2 蝴蝶兰CHS,DFR,F3’H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37-38页 |
3.3.3 蝴蝶兰花瓣的瞬时转化 | 第38-40页 |
3.3.4 蝴蝶兰色素分布模式 | 第40-41页 |
3.3.5 花瓣细胞液pH值测定 | 第41-42页 |
3.3.6 类黄酮成分的定量分析 | 第42-43页 |
3.4 讨论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展望与建议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