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微传播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寒山寺文化艺术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寒山寺诗刻碑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 第21-28页 |
2.1 寒山寺诗刻碑画的艺术形态分析 | 第21-25页 |
2.1.1 巧夺天工的碑廊造型 | 第21-22页 |
2.1.2 百家齐放的诗刻艺术 | 第22-24页 |
2.1.3 惟妙惟肖的碑画风格 | 第24-25页 |
2.2 寒山寺诗刻碑画的文化内涵分析 | 第25-27页 |
2.2.1 不入世浊的诗韵文化 | 第25-26页 |
2.2.2 海纳百川的和合文化 | 第26页 |
2.2.3 耐人寻味的历史文化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寒山寺诗刻碑画艺术的微传播设计原则 | 第28-35页 |
3.1 寒山寺诗刻碑画艺术微传播的交互系统设计原则 | 第29-32页 |
3.1.1 诗刻碑画艺术的完整性展现原则 | 第29页 |
3.1.2 空间补偿的平衡性交互原则 | 第29-30页 |
3.1.3 跨文化的传播性设计原则 | 第30-32页 |
3.2 寒山寺诗刻碑画艺术微传播的体验原则 | 第32-34页 |
3.2.1“微内容”的艺术文化精髓弘扬 | 第32页 |
3.2.2“微媒介”的“微动作”艺术文化沉浸 | 第32-33页 |
3.2.3“微受众”的“微渠道”艺术文化传播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寒山寺诗刻碑画艺术的微传播技术设计 | 第35-52页 |
4.1 寒山寺诗刻碑画艺术交互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 | 第35-38页 |
4.1.1 技术框架结构设计 | 第35-37页 |
4.1.2 整体内容规划设计 | 第37-38页 |
4.2 寒山寺碑廊虚拟环境的微平台数字化仿真设计 | 第38-44页 |
4.2.1 数字碑廊的场景设计 | 第38-39页 |
4.2.2 虚拟环境的优化建模 | 第39-41页 |
4.2.3 虚拟环境的效果渲染 | 第41-43页 |
4.2.4 虚拟环境的声音设计 | 第43-44页 |
4.3 寒山寺诗刻碑画艺术的微平台数字化交互设计 | 第44-51页 |
4.3.1 微平台交互系统的视觉界面设计 | 第44-46页 |
4.3.2 数字碑廊的虚拟漫游方式设计 | 第46-49页 |
4.3.3 诗刻碑画艺术的留言板与微分享设计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寒山寺诗刻碑画微传播的审美体验效果分析 | 第52-63页 |
5.1 诗刻碑画微传播交互系统的用户体验测试 | 第52-57页 |
5.1.1 测试方法阐述 | 第52-53页 |
5.1.2 测试内容设计 | 第53-55页 |
5.1.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5.2 诗刻碑画微传播面向个体的审美体验效果 | 第57-60页 |
5.2.1 界面造型传达的风格审美体验 | 第57-58页 |
5.2.2 仿真与交互强化的多感官审美体验 | 第58-59页 |
5.2.3 微平台实现的多渠道审美体验 | 第59-60页 |
5.3 诗刻碑画微传播面向社会的审美体验效果 | 第60-62页 |
5.3.1 超越时空的石刻艺术展现 | 第60-61页 |
5.3.2 源远流长的和合文化弘扬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9-70页 |
附件 用户体验调查问卷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