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导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 第15-34页 |
2.1 新自然观 | 第16-19页 |
2.1.1 自然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 第17页 |
2.1.2 .人依存于自然并能动地改变自然 | 第17-18页 |
2.1.3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劳动中发生异化 | 第18页 |
2.1.4 和谐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 第18-19页 |
2.2 新社会历史观 | 第19-24页 |
2.2.1 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 | 第20-21页 |
2.2.2 社会基本矛盾和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动因 | 第21-22页 |
2.2.3 人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 | 第22页 |
2.2.4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 | 第22-23页 |
2.2.5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 第23-24页 |
2.3 新实践观 | 第24-29页 |
2.3.1 物质生产是第一个实践活动 | 第25-26页 |
2.3.2 实践创造自然 | 第26页 |
2.3.3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基础 | 第26-27页 |
2.3.4 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 第27-28页 |
2.3.5 人是实践的主体和目的 | 第28-29页 |
2.4 新方法 | 第29-34页 |
2.4.1 唯物辩证法 | 第29-30页 |
2.4.2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 第30-31页 |
2.4.3 “普照的光”的方法 | 第31-32页 |
2.4.4 “人体解剖”的方法 | 第32-34页 |
3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 | 第34-47页 |
3.1 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质的不同理解 | 第34-36页 |
3.1.1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 | 第34页 |
3.1.2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 | 第34-35页 |
3.1.3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 | 第35-36页 |
3.1.4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学唯物主义 | 第36页 |
3.2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实质是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 | 第36-47页 |
3.2.1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 第36-39页 |
3.2.2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本主义的 | 第39-41页 |
3.2.3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科学的 | 第41-47页 |
4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47-55页 |
4.1 新唯物主义实现了世界观的全面变革 | 第47-50页 |
4.2 新唯物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 第50-51页 |
4.3 新唯物主义是指引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51-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