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形成与发展论文

我国东西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苏州和成都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11-13页
        1.2.1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2.2 论文框架第12-13页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3-14页
        1.3.1 创新之处第13页
        1.3.2 不足之处第13-14页
2.文献综述第14-26页
    2.1 外国理论渊源第14-20页
        2.1.1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城乡关系现状的批判第14页
        2.1.2 “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第14-15页
        2.1.3 “农村偏向”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第15-16页
        2.1.4 强调城乡均衡发展的理论第16-17页
        2.1.5 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第17-20页
    2.2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第20-23页
        2.2.1 韩国的“新村运动”第20-21页
        2.2.2 台湾城乡一体化实践第21-23页
    2.3 国内文献综述第23-26页
3.我国东西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概述:以苏州和成都为例第26-39页
    3.1 苏州模式第26-32页
        3.1.1 苏州概况第26页
        3.1.2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和进程第26-27页
        3.1.3 苏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做法第27-31页
        3.1.4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与瓶颈第31-32页
    3.2 成都模式第32-39页
        3.2.1 成都概况第32页
        3.2.2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和进程第32-33页
        3.2.3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做法第33-37页
        3.2.4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和瓶颈第37-39页
4.苏州与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第39-46页
    4.1 指标的构成和选取依据第39-42页
        4.1.1 指标的构成第39页
        4.1.2 指标的选取依据和数据处理第39-42页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2页
    4.3 综合评价结果第42-45页
        4.3.1 分层次比较第43-44页
        4.3.2 时间序列的比较第44-45页
    4.4 结论第45-46页
5.苏州和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同点第46-50页
    5.1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背景第46页
    5.2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第46-48页
        5.2.1 城乡规划一体化第46-47页
        5.2.2 产业布局一体化第47页
        5.2.3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第47页
        5.2.4 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第47页
        5.2.5 社会管理一体化第47-48页
    5.3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第48-50页
        5.3.1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第48页
        5.3.2 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第48页
        5.3.3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有限第48-49页
        5.3.4 农业的支持保护水平低第49-50页
6.苏州和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差异第50-58页
    6.1 产业导向第50-51页
        6.1.1 农业第50页
        6.1.2 制造业第50页
        6.1.3 服务业第50-51页
    6.2 发展目标第51页
    6.3 城镇化路径第51-52页
        6.3.1 苏州: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第51-52页
        6.3.2 成都:以城带乡第52页
    6.4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平台第52-54页
        6.4.1 苏州:长三角经济区、上海的后花园第52-53页
        6.4.2 成都:成渝经济带、西部的中心城市第53-54页
    6.5 政府的职能定位第54-55页
        6.5.1 苏州:政府主导、全面推动第54页
        6.5.2 成都:政府规划、市场配置第54-55页
    6.6 土地制度改革第55页
    6.7 金融体系的建设第55-56页
    6.8 城乡行政管理的体制和方法第56-57页
        6.8.1 苏州:区镇合一第56页
        6.8.2 成都: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第56-57页
    6.9 人文环境和公民意识第57-58页
        6.9.1 苏州:积极、开拓的现代公民意识第57页
        6.9.2 成都:闲暇、安逸的传统生活态度第57-58页
7.结论与展望第58-59页
    7.1 结论第58页
    7.2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下一篇:畅销类青春文学图书出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