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流行病学与防疫论文--医学地理学论文

清代山西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缘起第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现实价值第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8页
        1.3.1 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2 研究述评第16-18页
2. 清代山西省疫灾研究概述第18-35页
    2.1 清代山西省概况第18-20页
        2.1.1 区位与范围第18-19页
        2.1.2 自然地理概况第19页
        2.1.3 经济社会概况第19页
        2.1.4 清以前历史概述第19-20页
    2.2 清代山西省行政沿革第20-25页
        2.2.1 顺治、康熙朝(1644~1722年)——沿袭明制时期第20-21页
        2.2.2 雍正、乾隆、嘉庆朝(1723~1820年)——革故鼎新时期第21-22页
        2.2.3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朝(1821~1911年)——稳定守成时期第22-25页
    2.3 清代山西省疫灾流行的时间序列第25-30页
        2.3.1 顺治朝(1644~1661)第25页
        2.3.2 康熙朝(1662~1722)第25-26页
        2.3.3 雍正朝(1723~1735)第26页
        2.3.4 乾隆朝(1736~1795)第26-27页
        2.3.5 嘉庆朝(1796~1820)第27页
        2.3.6 道光朝(1821~1850)第27页
        2.3.7 咸丰朝(1851~1861)第27页
        2.3.8 同治朝(1862~1874)第27-28页
        2.3.9 光绪朝(1875~1908)第28-29页
        2.3.10 宣统朝(1909~1911)第29-30页
    2.4 疫灾数据一览表与疫灾指标概念第30-35页
        2.4.1 疫灾数据一览表第30-33页
        2.4.2 疫灾指标概念第33-35页
3. 清代山西省疫灾流行的时空变迁第35-52页
    3.1 疫灾的时间分布第35-41页
        3.1.1 帝纪变化第35-36页
        3.1.2 季节变化第36-38页
        3.1.3 周期规律第38-41页
    3.2 疫灾的空间分布第41-51页
        3.2.1 府际分异第41-43页
        3.2.2 县际分异第43-48页
        3.2.3 总体特征第48-51页
    3.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4. 清代山西省疫灾形成的环境机理第52-92页
    4.1 区域环境与疫灾第52-74页
        4.1.1 自然环境与疫灾第52-58页
        4.1.2 社会环境与疫灾第58-74页
    4.2 气候变迁与疫灾第74-77页
        4.2.1 灾害周期与疫灾第74-75页
        4.2.2 寒暖变化与疫灾第75-76页
        4.2.3 干湿变化与疫灾第76-77页
    4.3 自然灾害与疫灾第77-91页
        4.3.1 旱灾与疫灾第79-81页
        4.3.2 水灾与疫灾第81-83页
        4.3.3 蝗灾与疫灾第83-85页
        4.3.4 地震与疫灾第85-87页
        4.3.5 饥荒与疫灾第87-89页
        4.3.6 霜雪与疫灾第89-91页
    4.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5. 结论与讨论第92-95页
    5.1 结论第92-93页
    5.2 讨论第93-95页
附录第9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面修饰环境响应性聚合物及其对蛋白质吸附的调控
下一篇:基于拉曼光谱的油品快速检测技术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