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文化现象”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第11-19页 |
| (一) 研究缘由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 学术意义 | 第12页 |
| 2. 社会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三)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 县域(地方)文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 2. “宝丰现象”的研究 | 第14页 |
| 3. 马街书会的研究 | 第14-16页 |
| 4. 赵庄魔术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四)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3.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物“宝”源“丰”:“宝丰现象” | 第19-34页 |
| 一、宝丰简况及其名字的由来 | 第19-22页 |
| (一) 疆域 | 第19页 |
| (二) 沿革 | 第19-20页 |
| (三) 由来 | 第20-22页 |
| 二、宝丰的生态分析 | 第22-29页 |
| (一) 自然环境 | 第23页 |
| (二)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 (三) 经济状况 | 第24-25页 |
| (四) 民间文化资源状况 | 第25-29页 |
| 三、“宝丰现象” | 第29-34页 |
| (一) 提出 | 第29-30页 |
| (二) 特点 | 第30-32页 |
| (三) 影响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书山曲海:马街书会 | 第34-46页 |
| 一、马街书会的起源 | 第34-37页 |
| 二、马街书会的现状 | 第37-41页 |
| (一) 书会的形式 | 第37-38页 |
| (二) 书会的宣传 | 第38-40页 |
| (三) 书会的新面貌 | 第40-41页 |
| 三、马街书会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 第41-43页 |
| (一) 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 | 第41页 |
| (二) 缺乏足够的市场价值 | 第41-42页 |
| (三) 说书艺人供应不足 | 第42页 |
| (四) 政府的着力点不合理 | 第42-43页 |
| 四、马街书会发展的对策 | 第43-46页 |
| (一) 政府要重视对艺人的帮助和培养 | 第43-44页 |
| (二) 创新说书形式与内容 | 第44页 |
| (三) 扩展马街书会的产业链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魔手神彩:赵庄魔术 | 第46-64页 |
| 一、赵庄魔术的起源 | 第46-48页 |
| 二、赵庄魔术的发展现状 | 第48-53页 |
| (一) 演艺形式 | 第48-49页 |
| (二) 演艺市场 | 第49-50页 |
| (三) 魔术经济 | 第50-51页 |
| (四) 魔术带动的相关产业现状 | 第51-53页 |
| 三、赵庄魔术的成功及原因 | 第53-61页 |
| (一) 市场 | 第53-55页 |
| (二) 政府 | 第55-58页 |
| (三) 艺人 | 第58-60页 |
| (四) 产业链 | 第60-61页 |
| 四、赵庄魔术的前景 | 第61-64页 |
| (一) 开拓世界市场 | 第61-62页 |
| (二) 响应“三农”政策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宝丰现象”之思考 | 第64-73页 |
| 一、“宝丰现象”的宝贵经验 | 第64-67页 |
| (一) 市场导向 | 第64-65页 |
| (二) 政府扶持 | 第65-66页 |
| (三) 媒体宣传 | 第66页 |
| (四) 以文养农 | 第66-67页 |
| 二、“宝丰现象”存在的问题 | 第67-69页 |
| (一) 民间性导致无秩序性和非专业性 | 第67页 |
| (二) 市场价值有待提升 | 第67-68页 |
| (三) 高素质人才短缺 | 第68页 |
| (四) 未能实现产业集群化 | 第68-69页 |
| 三、“宝丰现象”发展的建议 | 第69-73页 |
| (一) 官产学研相结合 | 第69-70页 |
| (二) 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化 | 第70-71页 |
| (三) 用文化推动社会建设 | 第71-73页 |
| 结语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附录 | 第77-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