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2 基本概念阐述及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牧区文化概念 | 第16-19页 |
2.1.1 文化 | 第16页 |
2.1.2 牧区 | 第16-17页 |
2.1.3 牧区文化 | 第17-19页 |
2.2 牧区可持续发展 | 第19-20页 |
2.2.1 可持续发展 | 第19页 |
2.2.2 牧区可持续发展 | 第19-20页 |
2.3 可持续发展文化理论 | 第20-21页 |
2.3.1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价值观 | 第20页 |
2.3.2 自然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文化所依赖的物质基础 | 第20-21页 |
2.3.3 可持续发展文化视角兼具发展与平衡的特点 | 第21页 |
2.3.4 社会文化的进步有赖于可持续发展文化 | 第21页 |
2.3.5 可持续发展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适意义 | 第21页 |
2.4 牧区文化的战略地位 | 第21-22页 |
2.5 牧区文化变迁的意义 | 第22-24页 |
3 内蒙古牧区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证分析 | 第24-33页 |
3.1 内蒙古牧区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 | 第24-27页 |
3.2 内蒙古牧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3.3 内蒙古牧区文化传承创新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28-30页 |
3.3.1 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非常薄弱 | 第28页 |
3.3.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 | 第28页 |
3.3.3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 | 第28-29页 |
3.3.4 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素质偏低,专业队伍不稳定 | 第29页 |
3.3.5 牧区文化的历史原因 | 第29页 |
3.3.6 牧区文化与现代化之间互动的原因 | 第29-30页 |
3.4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内蒙古牧区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机遇 | 第30-33页 |
3.4.1 以文化的理念看多姿、神奇的自然资源 | 第30-31页 |
3.4.2 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富 | 第31-32页 |
3.4.3 牧区文化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 | 第32-33页 |
4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对策 | 第33-43页 |
4.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宏观对策 | 第33-34页 |
4.1.1 加大投入促整合 | 第33页 |
4.1.2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 第33页 |
4.1.3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队伍素质 | 第33-34页 |
4.1.4 加强文化监管力度,有效抵制不良文化的渗入 | 第34页 |
4.1.5 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文化 | 第34页 |
4.2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对策 | 第34-43页 |
4.2.1 转变公共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34-35页 |
4.2.2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 第35-36页 |
4.2.3 牧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 第36-37页 |
4.2.4 科学开发牧区民族民间文化,正确处理开发保护关系 | 第37-38页 |
4.2.5 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 | 第38-39页 |
4.2.6 根据内蒙古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牧区文化产业 | 第39-41页 |
4.2.7 牧区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创新 | 第41-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5.1 结论 | 第43页 |
5.2 不足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