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偃麦矮秆种质系的遗传分析及矮秆基因标记定位

符号说明第4-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前言第11-24页
    1.1 小麦矮源及矮化基因第11-15页
        1.1.1 小麦矮源及分布第11-12页
        1.1.2 小麦矮化基因类型第12-15页
    1.2 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第15-17页
        1.2.1 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和染色体定位第15-17页
        1.2.2 小麦株高的 QTL 定位第17页
    1.3 小麦矮秆基因的克隆第17-21页
        1.3.1 矮秆基因的克隆第18页
        1.3.2 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基因克隆第18-20页
        1.3.3 矮秆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第20-21页
    1.4 长穗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第21-23页
        1.4.1 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组构成第21-22页
        1.4.2 长穗偃麦草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22-23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3-24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4-33页
    2.1 试验材料第24页
    2.2 技术路线第24页
    2.3 试验地点第24-25页
    2.4 试验方法第25-33页
        2.4.1 田间种植及农艺性状的调查第25页
        2.4.2 苗期胚芽鞘长度及赤霉酸敏感性的测定第25页
        2.4.3 基因组 DNA 的提取第25-26页
        2.4.4 细胞学鉴定第26-28页
        2.4.5 分子标记分析第28-31页
        2.4.6 特异性目的片段的克隆测序第31-3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3-57页
    3.1 小偃麦矮秆种质系性状特点第33-34页
    3.2 小偃麦矮秆种质系的细胞学及分子鉴定第34-39页
        3.2.1 细胞学鉴定第34-36页
        3.2.2 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序列分析第36-39页
    3.3 不同小麦材料的株高及节间分析第39-43页
        3.3.1 株高表现第39-41页
        3.3.2 不同节间长度分析第41-43页
    3.4 矮秆种质系的株高遗传特点第43-48页
        3.4.1 31504-2、31504-3 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降秆效应第43-46页
        3.4.2 31504-2、31504-3 杂种 F2群体的株高表现第46-48页
    3.5 小偃麦矮秆种质系株高 QTL 的分子标记研究第48-52页
        3.5.1 亲本间多态性标记的筛选第48页
        3.5.2 31504-2 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及染色体定位第48-50页
        3.5.3 31504-3 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第50-52页
    3.6 Rht-B1b 和 Rht-D1b 对株高的影响第52-54页
    3.7 苗期胚芽鞘和赤霉素敏感性的遗传分析第54-57页
        3.7.1 苗期胚芽鞘长度的遗传分析第54-56页
        3.7.2 苗期赤霉素的遗传分析第56-57页
4 讨论第57-61页
    4.1 长穗偃麦草矮秆基因的来源第57-58页
    4.2 节间构成与株高的变化第58-59页
    4.3 矮秆基因定位的准确性第59页
    4.4 赤霉素敏感性、胚芽鞘长与株高的关系第59-60页
    4.5 小麦矮秆基因的种质创新第60-61页
5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畦长和改水成数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下一篇: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氮素代谢和冠层光谱特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