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2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1.2.1 SWAT模型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7-35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7-3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2.1.2 气象和水文 | 第28-29页 |
2.1.3 地质和地貌 | 第29-31页 |
2.1.4 土壤和植被 | 第31页 |
2.1.5 煤炭资源 | 第31-32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2-33页 |
2.3 采煤塌陷区概况 | 第33页 |
2.3.1 采煤塌陷地现状与分布 | 第33页 |
2.3.2 采煤塌陷地破坏程度分析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SWAT模型数据库构建 | 第35-51页 |
3.1 SWAT模型原理 | 第35页 |
3.2 SWAT模型水文模拟过程 | 第35-41页 |
3.2.1 水文循环的陆地阶段 | 第35-37页 |
3.2.2 水文循环的演算阶段 | 第37-41页 |
3.3 SWAT模型的运行过程 | 第41页 |
3.4 SWAT模型输入数据库的构建 | 第41-50页 |
3.4.1 SWAT模型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 第42-44页 |
3.4.2 SWAT模型属性数据库的构建 | 第44-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采煤塌陷前后与复垦后三种情景的SWAT模型构建及其模拟 | 第51-93页 |
4.1 三种情景模拟的SWAT模型构建 | 第51-78页 |
4.1.1 采煤塌陷前SWAT模型的构建 | 第52-59页 |
4.1.2 采煤塌陷后SWAT模型的构建 | 第59-73页 |
4.1.3 充填复垦后SWAT模型的构建 | 第73-78页 |
4.2 采煤塌陷前后与复垦后SWAT模型的泗河流域径流模拟 | 第78-87页 |
4.2.1 流域水系的生成 | 第78-82页 |
4.2.2 子流域的划分 | 第82-86页 |
4.2.3 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 | 第86页 |
4.2.4 属性数据库的写入 | 第86页 |
4.2.5 模型的运行 | 第86-87页 |
4.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87页 |
4.4 模型校准和验证 | 第87-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采煤塌陷对泗河流域径流的影响分析 | 第93-139页 |
5.1 自然因素对径流影响的背景分析 | 第93-103页 |
5.1.1 降雨数据趋势分析 | 第93-94页 |
5.1.2 气温数据趋势分析 | 第94-95页 |
5.1.3 径流流量数据趋势分析 | 第95-97页 |
5.1.4 降雨与月均流量相关性分析 | 第97页 |
5.1.5 降雨与地下水位相关性分析 | 第97-103页 |
5.2 采煤塌陷前后的泗河流域径流变化分析 | 第103-121页 |
5.2.1 采煤塌陷对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5.2.2 采煤塌陷对流域蒸发量的影响 | 第105-109页 |
5.2.3 采煤塌陷对流域产流因子的影响 | 第109-115页 |
5.2.4 采煤塌陷对流域径流系数和径流深的影响 | 第115-121页 |
5.3 充填复垦前后的泗河流域径流变化分析 | 第121-123页 |
5.3.1 充填复垦对流域产流因子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5.3.2 充填复垦对河道单位面积年均汇水量的影响 | 第123页 |
5.4 采煤塌陷的形变参数对流域径流影响的关系模型 | 第123-133页 |
5.4.1 最大地表下沉值对径流影响的关系模型 | 第124-126页 |
5.4.2 采煤塌陷面积对径流影响的关系模型 | 第126-127页 |
5.4.3 最大地表倾斜值对径流影响的关系模型 | 第127-129页 |
5.4.4 最大水平移动值对径流影响的关系模型 | 第129-130页 |
5.4.5 最大水平变形值对径流影响的关系模型 | 第130-132页 |
5.4.6 采煤塌陷的形变参数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 第132-133页 |
5.5 采煤塌陷区径流调控的对策及建议 | 第133-135页 |
5.5.1 对策 | 第133-134页 |
5.5.2 建议 | 第134-13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5-13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39-145页 |
6.2 创新点 | 第145页 |
6.3 不足和展望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作者简介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