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地区长7有效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3-27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2.2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4页 |
2.3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14-21页 |
2.3.1 标志层 | 第15-16页 |
2.3.2 地层对比划分 | 第16-19页 |
2.3.3 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2.4 沉积微相特征 | 第21-27页 |
2.4.1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1页 |
2.4.2 沉积相标志 | 第21-22页 |
2.4.3 测井相分析 | 第22-23页 |
2.4.4 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 | 第23-27页 |
第三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7-41页 |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7-29页 |
3.1.1 碎屑组分 | 第27-28页 |
3.1.2 填隙物特征 | 第28-29页 |
3.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29-31页 |
3.2.1 孔隙组成 | 第29-30页 |
3.2.2 孔隙结构 | 第30-31页 |
3.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1-33页 |
3.4 储层成岩作用 | 第33-41页 |
3.4.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34-38页 |
3.4.2 成岩相划分及特征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 第41-54页 |
4.1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41-44页 |
4.1.1 基础数据整理 | 第41页 |
4.1.2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41-44页 |
4.1.3 岩心深度归位 | 第44页 |
4.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44-47页 |
4.2.1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 | 第44-45页 |
4.2.2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 | 第45-46页 |
4.2.3 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 | 第46-47页 |
4.2.4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 第47页 |
4.3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 第47-52页 |
4.3.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 第47-48页 |
4.3.2 孔隙度解释模型 | 第48-49页 |
4.3.3 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49-50页 |
4.3.4 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50-51页 |
4.3.5 模型检验 | 第51-52页 |
4.4 储层物性下限值确定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有效储层测井识别方法分析 | 第54-64页 |
5.1 油水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 第54-55页 |
5.1.1 油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54页 |
5.1.2 水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54-55页 |
5.2 有效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 第55-60页 |
5.2.1 图版法 | 第55-56页 |
5.2.2 阵列感应电阻率侵入分析法 | 第56-57页 |
5.2.3 声波时差与电阻率重叠图法 | 第57-59页 |
5.2.4 视电阻增大率(RI)法 | 第59-60页 |
5.3 测井解释效果分析 | 第60-63页 |
5.4 测井识别方法的适用条件 | 第63-64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