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1-1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 1 研究对象及一般情况 | 第14-15页 |
| 2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 3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 4 脱落标准 | 第15页 |
| 5 注意事项 | 第15页 |
| 6 检测仪器及材料 | 第15-16页 |
| 7 检测部位 | 第16-17页 |
| 8 检测方法 | 第17页 |
| 8.1 检测前准备 | 第17页 |
| 8.2 红外热像图检测 | 第17页 |
| 9 统计分析 | 第17-19页 |
| 结果 | 第19-28页 |
| 1 自然状态下3组不同体质受试者督脉循行线上3个穴位电针前体表温度的比较 | 第19-20页 |
| 1.1 同一体质组受试者自身督脉循行线上穴位电针前体表温度的比较 | 第19页 |
| 1.2 不同体质组受试者督脉循行线上穴位电针前体表温度的比较 | 第19-20页 |
| 2 自然状态下不同体质组受试者督脉IRRTM的比较 | 第20-21页 |
| 3 电针对不同体质组受试者督脉循行线上穴位体表温度影响的比较 | 第21-24页 |
| 3.1 同一体质组受试者电针命门穴前后督脉循行线上穴位体表温度变化的比较 | 第21-23页 |
| 3.2 不同体质组受试者电针命门穴前后督脉循行线上穴位体表温度变化幅度的比较 | 第23-24页 |
| 4 电针后不同体质组受试者督脉IRRTM的比较 | 第24-25页 |
| 4.1 不同体质组受试者电针后督脉IRRTM变化趋势的比较 | 第24页 |
| 4.2 不同体质组受试者电针命门穴20min后督脉IRRTM形状的比较 | 第24-25页 |
| 5 不同体质组受试者针刺反应稳定时间点的比较 | 第25-28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28-40页 |
| 1 试验设计的讨论 | 第28-31页 |
| 1.1 刺之量为针刺反应时效的诱发因素 | 第28-29页 |
| 1.2 腧穴经络为针刺反应时效的发生作用场所 | 第29-31页 |
| 2 试验结果的讨论 | 第31-38页 |
| 2.1 气血阴阳为体质差异的物质基础 | 第31-34页 |
| 2.2 IRRTM为机体气血阴阳的外在征象 | 第34页 |
| 2.3 体质为针刺反应时效的调控关键 | 第34-35页 |
| 2.4 典型体质——阳虚、阴虚在针刺反应时效中的具体表现 | 第35-38页 |
| 3 问题与展望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录 | 第44-52页 |
| 文献综述 | 第52-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历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