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 双边市场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2.2.1 双边市场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双边市场的特征 | 第19页 |
2.2.3 双边市场分类 | 第19-20页 |
2.3 平台型企业竞争策略 | 第20-21页 |
2.3.1 价格竞争策略 | 第20页 |
2.3.2 非价格竞争策略 | 第20-21页 |
2.4 中国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竞争策略演进 | 第21-23页 |
2.4.1 定价竞争策略时代 | 第21-22页 |
2.4.2 差异化竞争时代 | 第22页 |
2.4.3 补贴竞争时代 | 第22页 |
2.4.4 后补贴竞争时代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定价竞争策略 | 第23-38页 |
3.1 双边平台定价模型 | 第23-25页 |
3.1.1 不同类型双边平台的定价模型选择 | 第23-24页 |
3.1.2 中国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定价模式变革 | 第24-25页 |
3.2 同种定价模型下双边平台的竞争 | 第25-31页 |
3.2.1 同样收取注册费的两平台竞争模型 | 第25-28页 |
3.2.2 同样收取交易佣金的两平台竞争模型 | 第28-31页 |
3.3 不同定价模型下双边平台的竞争 | 第31-36页 |
3.3.1 收取注册费与收取交易佣金的两平台竞争模型 | 第31-35页 |
3.3.2 数值仿真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广告竞争策略 | 第38-50页 |
4.1 广告竞争策略分类 | 第38-40页 |
4.1.1 网络经济中广告的重要性 | 第38-39页 |
4.1.2 广告的分类 | 第39-40页 |
4.1.3 广告投放渠道分类 | 第40页 |
4.2 用户单归属下双边平台广告竞争策略 | 第40-47页 |
4.2.1 单归属与多归属 | 第40-41页 |
4.2.2 用户单归属下两平台广告竞争模型 | 第41-45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4.3 平台不同发展阶段投放渠道的选择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服务质量竞争策略 | 第50-62页 |
5.1 服务满意度与用户效用 | 第50-57页 |
5.1.1 服务质量理论和模型 | 第50-53页 |
5.1.2 用户效用与服务质量的关系 | 第53-55页 |
5.1.3 平台企业服务质量管理 | 第55-57页 |
5.2 平台企业服务质量竞争策略 | 第57-60页 |
5.2.1 服务质量竞争策略 | 第57-58页 |
5.2.2 提升全平台服务质量竞争模型 | 第58-60页 |
5.2.3 提升供给侧服务质量竞争模型 | 第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6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