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吴山及其三妇戏曲评点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8页 |
第一章 吴吴山及其三妇戏曲评点概要 | 第8-11页 |
第—节 吴吴山生平及其评点《长生殿》过程概述 | 第8-9页 |
第二节 吴吴山及其三妇评点《牡丹亭》过程概况 | 第9-11页 |
第二章 吴吴山评点《长生殿》研究 | 第11-23页 |
第—节 写作手法的总结 | 第11-15页 |
一、史家笔法,细节生动 | 第11-13页 |
二、侧笔衬写,虚处传神 | 第13-14页 |
三、曲折写出,文情荡漾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文人化的审美情趣 | 第15-19页 |
一、雅致隽永 | 第15-17页 |
(一) 揭示人物语言雅隽得体 | 第15-16页 |
(二) 戏曲评点文辞雅隽 | 第16页 |
(三) 追求剧作主旨的雅正 | 第16-17页 |
二、自然天成 | 第17-19页 |
第三节 鞭辟入里的人物分析 | 第19-23页 |
一、人物的个性化评点 | 第19-21页 |
二、人物的共性解读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吴吴山及其三妇评点《牡丹亭》研究 | 第23-40页 |
第—节 关于儿女情长的评论 | 第23-27页 |
一、关于以梦为真 | 第23-25页 |
二、关于为画而痴 | 第25-26页 |
三、关于死生之理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情不独儿女 | 第27-30页 |
一、对母女之情的评点 | 第27-28页 |
二、对主仆之情的评点 | 第28-29页 |
三、对其他人情的评点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自然天性与礼教规范 | 第30-32页 |
一、对解放天性的认同 | 第30-31页 |
二、对礼教的妥协 | 第31-32页 |
第四节 吴吴山及其三妇戏曲评点之比较 | 第32-40页 |
一、不同的性别视角 | 第33-34页 |
二、对借鉴古法的相似评论 | 第34-37页 |
三、对章法结构的相似评点 | 第37-38页 |
四、不同的感情色彩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吴吴山三妇合评<西厢记>》辨伪 | 第40-44页 |
第一节 《吴吴山三妇合评<西厢记>》版本描述 | 第40页 |
第二节 《吴吴山三妇合评<西厢记>》伪托之证据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