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油脂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9-4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9-2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9-2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3页 |
第三节 相关术语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33-36页 |
一 油脂 | 第33-35页 |
二 社会生活与物质文化 | 第35-3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36-3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二 创新点 | 第37-38页 |
第五节 内容结构与材料分析 | 第38-43页 |
一 内容与结构 | 第38-40页 |
二 材料说明与选用 | 第40-43页 |
第一章 元代以前油脂与社会生活 | 第43-101页 |
第一节 先秦至两汉油脂的加工与应用 | 第44-62页 |
一 早期“油”字意义的流变 | 第44-47页 |
二 动物油的分类与提取 | 第47-49页 |
三 油脂的应用 | 第49-62页 |
第二节 汉代至宋代油脂生产与应用 | 第62-93页 |
一 油料作物的种植 | 第62-66页 |
二 汉晋时期生产植物油的方法 | 第66-68页 |
三 魏晋至唐代榨油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 第68-73页 |
四 宋金时期制油技术 | 第73-76页 |
五 油脂的应用 | 第76-93页 |
第三节 佛教传入与植物油脂生产使用的兴起 | 第93-99页 |
一 压油与佛教戒律 | 第94-95页 |
二 乞食油脂及香油涂身 | 第95-96页 |
三 后晋敦煌净土寺的油脂消费 | 第96-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二章 元明清时期油脂生产工艺及经营方式 | 第101-165页 |
第一节 榨油工具与植物油生产方法 | 第102-130页 |
一 制油工具与操作方法 | 第102-118页 |
二 植物油生产工艺概况 | 第118-130页 |
第二节 中西榨油技术比较 | 第130-145页 |
一 古代环印度洋地区榨油技术 | 第130-134页 |
二 古代环地中海地区榨油技术 | 第134-144页 |
三 榨油与甘蔗榨汁技术比较 | 第144-145页 |
第三节 官方管理与民间经营 | 第145-163页 |
一 官府对于油脂的管理 | 第146-155页 |
二 民间的油脂销售状况 | 第155-163页 |
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三章 元明时期油料资源概况 | 第165-187页 |
第一节 元明时期主要植物油料品种 | 第165-173页 |
一 主要草本油料作物 | 第166-170页 |
二 主要木本油料作物 | 第170-173页 |
第二节 元代油脂的日常用途 | 第173-177页 |
一 饮食以芝麻油、酥油等为主 | 第173-175页 |
二 点灯以乌桕油、菜子油、桐油等为主 | 第175-177页 |
第三节 明代油脂的日常用途 | 第177-184页 |
一 《天工开物》所载各种油料出油率及用途 | 第177-180页 |
二 《物理小识》所载油脂用途 | 第180-182页 |
三 《农政全书》关于乌桕树的栽培与资源利用情况 | 第182-184页 |
第四节 油脂的其他用途与禁忌 | 第184-186页 |
小结 | 第186-187页 |
第四章 清代油料的区域分布及主要油品 | 第187-269页 |
第一节 南方地区以茶油、花生油、猪油等为主 | 第187-230页 |
一 广东、广西与海南地区 | 第188-197页 |
二 福建、台湾地区 | 第197-202页 |
三 浙江、江苏地区 | 第202-211页 |
四 湖北、湖南地区 | 第211-219页 |
五 江西、安徽地区 | 第219-230页 |
第二节 西部地区以芝麻油、菜子油等为主 | 第230-249页 |
一 陕西、山西地区 | 第230-236页 |
二 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地区 | 第236-239页 |
三 新疆、西藏地区 | 第239-240页 |
四 贵州、云南、四川地区 | 第240-249页 |
第三节 中部地区以芝麻油、棉子油、菜子油等为主 | 第249-260页 |
一 河南地区 | 第249-253页 |
二 河北地区 | 第253-257页 |
三 山东地区 | 第257-260页 |
第四节 东北地区以苏子油、芝麻油、豆油等为主 | 第260-263页 |
一 辽宁地区 | 第260-261页 |
二 吉林地区 | 第261-262页 |
三 黑龙江地区 | 第262-263页 |
第五节 多种油料作物的主产地与油脂用途 | 第263-267页 |
一 《清稗类钞》所载油料作物 | 第263-265页 |
二 吴承洛记录各地油料作物情况 | 第265-267页 |
小结 | 第267-269页 |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油脂 | 第269-318页 |
第一节 食品加工 | 第269-284页 |
一 制糖工艺中油脂的应用 | 第269-273页 |
二 食物烹饪技法与储藏 | 第273-280页 |
三 地方饮食中的油脂 | 第280-283页 |
四 节日与饮食 | 第283-284页 |
第二节 灯油与灯具的发展 | 第284-299页 |
一 照明燃料的历史演变概况 | 第285-293页 |
二 油灯节能技术:灯具与灯油的演变 | 第293-297页 |
三 节日点灯与寺庙等处点灯烛 | 第297-299页 |
第三节 其他生产与生活用途 | 第299-310页 |
一 养殖业、虫害防治与植物栽培 | 第300-302页 |
二 防锈、去锈与打井测水源 | 第302-303页 |
三 化妆品与防腐剂等 | 第303-307页 |
四 清除污垢 | 第307-310页 |
第四节 风俗习惯与语言文化 | 第310-316页 |
一 各地风俗与油脂 | 第310-314页 |
二 俗语方言 | 第314-316页 |
小结 | 第316-318页 |
第六章 油脂与手工业 | 第318-355页 |
第一节 建造工艺 | 第318-320页 |
一 油灰泥 | 第318-320页 |
二 开凿山石 | 第320页 |
第二节 纺织品加工与鞣制皮革 | 第320-327页 |
一 纺织品加工处理 | 第320-326页 |
二 油鞣法制革 | 第326-327页 |
第三节 文房用品与艺术品加工 | 第327-349页 |
一 油烟墨的推广 | 第327-336页 |
二 印油的普及 | 第336-343页 |
三 油纸制造 | 第343-344页 |
四 油漆等涂料加工与应用 | 第344-347页 |
五 油脂与金银箔工艺 | 第347-348页 |
六 艺术品避免油渍污染的方法 | 第348-349页 |
第四节 铸造工艺 | 第349-351页 |
第五节 舟车交通工具 | 第351-354页 |
一 车舆润滑 | 第351页 |
二 船舶建造与维护保养 | 第351-353页 |
三 海船铅锤 | 第353-354页 |
小结 | 第354-355页 |
第七章 油脂与医疗保健 | 第355-389页 |
第一节 秦汉至隋唐时期油脂的医疗用途 | 第355-367页 |
一 秦汉药方中动物油脂的医疗保健作用 | 第355-360页 |
二 魏晋隋唐时期油脂在医疗中的作用 | 第360-367页 |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油脂的医疗用途 | 第367-388页 |
一 动物脂肪的医疗用途 | 第367-375页 |
二 植物油脂的医疗用途 | 第375-383页 |
三 其他油脂的医疗作用 | 第383-388页 |
小结 | 第388-389页 |
第八章 油脂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探索 | 第389-406页 |
第一节 烧炼技艺 | 第389-401页 |
一 油脂与金属提炼、加工 | 第389-391页 |
二 油脂炼硫技术的应用 | 第391-401页 |
第二节 油脂的物理与化学属性 | 第401-404页 |
一 燃烧现象 | 第401-402页 |
二 比热容与折射率问题 | 第402-403页 |
三 密度 | 第403-404页 |
小结 | 第404-406页 |
结语 | 第406-411页 |
一 动物油向植物油演进历程 | 第406-408页 |
二 动植物油脂日常消费结构形成的原因 | 第408-409页 |
三 油脂加工产品的重要价值 | 第409-41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1-42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27-428页 |
致谢 | 第428-4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