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SUMMARY | 第4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28页 |
1 棘球蚴病简介 | 第10-26页 |
1.1 棘球蚴病的生物学 | 第10-14页 |
1.1.1 病原及形态特征 | 第10-12页 |
1.1.2 生活史 | 第12-14页 |
1.2 流行病学 | 第14-16页 |
1.3 棘球蚴病的临床表现 | 第16-18页 |
1.4 包虫病的诊断 | 第18-19页 |
1.4.1 血清试验 | 第18页 |
1.4.2 血象 | 第18页 |
1.4.3 影像诊断 | 第18-19页 |
1.4.4 皮内试验 | 第19页 |
1.5 测试地区、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 第19-21页 |
1.6 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研究 | 第21-23页 |
1.6.1 脂质体苯并咪唑类药物 | 第22页 |
1.6.2 非苯并咪唑类药物 | 第22-23页 |
1.6.3 联合用药 | 第23页 |
1.7 棘球蚴病的疫苗研制进展 | 第23-25页 |
1.7.1 传统疫苗 | 第24页 |
1.7.2 分子疫苗 | 第24-25页 |
1.8 棘球蚴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 第25-26页 |
2 细粒棘球绦虫诊断方法 | 第26-27页 |
2.1 中间宿主棘球蚴病的诊断 | 第26页 |
2.2 终末宿主棘球绦虫成虫的诊断 | 第26-27页 |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海北地区家畜棘球蚴病中间宿主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第28-35页 |
2.0 材料和方法 | 第28-31页 |
2.0.0 主要器械 | 第28-29页 |
2.0.1 采样地点 | 第29页 |
2.0.2 采样时间 | 第29页 |
2.0.3 对羊和牛的采样调查方法 | 第29-30页 |
2.0.3.1 棘球绦虫感染调查 | 第29页 |
2.0.3.2 棘球蚴的判断标准 | 第29-30页 |
2.0.4 对人的采样调查方法 | 第30-31页 |
2.0.4.1 B超检测 | 第30-31页 |
2.0.4.2 抗体检测 | 第31页 |
2.1 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2.1.1 中间宿主羊包虫病的调查结果 | 第31页 |
2.1.2 中间宿主牛的调查结果 | 第31-32页 |
2.1.3 棘球蚴在中间宿主人群中的感染情况调查 | 第32页 |
2.2 讨论 | 第32-34页 |
2.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海北地区棘球蚴病的药物驱虫及综合防治 | 第35-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3.1.2 终末宿主犬的药物驱虫实验 | 第36-38页 |
3.1.2.1 采样地点 | 第36页 |
3.1.2.2 犬的登记及驱虫 | 第36-38页 |
3.1.3 棘球蚴犬粪抗原检测 | 第38-39页 |
3.2 羔羊免疫及牛的预防 | 第39-40页 |
3.2.1 新生羔羊免疫 | 第39-40页 |
3.2.2 牛棘球蚴的预防 | 第40页 |
3.3 结果 | 第40-41页 |
3.3.1 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 | 第40页 |
3.3.2 防治后羊棘球蚴病感染率调查 | 第40-41页 |
3.3.3 防治后牛棘球蚴病感染率调查 | 第41页 |
3.3.4 羊包虫病免疫 | 第41页 |
3.4 讨论 | 第41-42页 |
3.5 结论 | 第42-44页 |
全文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