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陕北退耕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5-21页
        1.2.1 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第15-19页
        1.2.2 耦合机制第19-20页
        1.2.3 简评第20-21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页
        1.3.1 研究目的第21页
        1.3.2 研究意义第21页
    1.4 研究内容第21-23页
        1.4.1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演变的一般性分析第21-22页
        1.4.2 农户生计策略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的互动关系第22页
        1.4.3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现状)分析第22-23页
        1.4.4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良性耦合机制的构建第23页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3-24页
    1.6 研究方法第24-26页
    1.7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第26-27页
    1.8 数据来源与分析第27-28页
        1.8.1 数据来源第27页
        1.8.2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7-28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8-33页
    2.1 纸坊沟流域背景及发展概况第28-30页
        2.1.1 纸坊沟流域自然地理位置第28-29页
        2.1.2 纸坊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第29页
        2.1.3 纸坊沟流域社会经济状况第29-30页
    2.2 吴起县区域背景及发展概况第30-33页
        2.2.1 吴起县自然地理位置第30页
        2.2.2 吴起县生态环境状况第30-31页
        2.2.3 吴起县社会经济状况第31-32页
        2.2.4 吴起县退耕还林(草)概况第32-33页
第3章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演变的一般性分析第33-44页
    3.1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的内涵第33-34页
    3.2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的特征第34-36页
    3.3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类型第36-40页
        3.3.1 单一线型耦合机制第37-38页
        3.3.2 多维链型耦合机制第38-39页
        3.3.3 网型耦合机制第39-40页
    3.4 陕北退耕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背景下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演变及作用效果——纸坊沟流域的实证第40-43页
        3.4.1 纸坊沟流域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态势变化过程简述第40-42页
        3.4.2 纸坊沟流域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类型及发展第42-43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43-44页
第4章 农户生计策略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的互动关系第44-56页
    4.1 农户是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的动力源第44-45页
    4.2 农户的生计策略第45-47页
    4.3 农户生计策略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的互动过程第47-49页
    4.4 案例分析——纸坊沟流域农户生计策略演化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的作用过程第49-54页
        4.4.1 纸坊沟流域农户生计策略的演化第49-52页
        4.4.2 纸坊沟流域农户生计策略演化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的关系第52-54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54-56页
第5章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现状)分析第56-71页
    5.1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第56-58页
        5.1.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第56-57页
        5.1.2 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第57-58页
    5.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初始概念模型及变量解释第58-61页
        5.2.1 结构方程模型初始概念模型第58-60页
        5.2.2 结构方程模型初始概念模型假设第60-61页
    5.3 结构方程模型运行——退耕还林(草)工程下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分析第61-69页
        5.3.1 模型数据处理及信度分析第61-62页
        5.3.2 模型拟合、修正及检验第62页
        5.3.3 模型解释第62-69页
    5.4 小结与讨论第69-71页
第6章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良性耦合机制的构建第71-77页
    6.1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再评价第71-72页
    6.2 机制要素发展态势及需求预测第72页
    6.3 良性耦合机制设计第72-75页
    6.4 小结与讨论第75-77页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7-80页
    7.1 研究结论第77-78页
    7.2 研究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7页
致谢第87-8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设用地出让结构与政策响应研究--基于土地与产业的转移份额分析
下一篇:天津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