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课题工程背景 | 第7页 |
1.2 焊接残余应力的文献料综述 | 第7-10页 |
1.2.1 焊接残余应力产生 | 第7-8页 |
1.2.2 焊接残余应力的测试 | 第8页 |
1.2.3 焊接残余应力的数值计算 | 第8页 |
1.2.4 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 | 第8-9页 |
1.2.5 焊接残余应力对构件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9页 |
1.2.6 X射线应力仪的使用和测试方法的研究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三维残余应力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1 三维残余应力测试方法简介 | 第10-12页 |
1.3.2 三维残余应力测试方法比较 | 第12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本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残余应力切割释放法原理 | 第14-20页 |
2.1 切割释放法基本原理 | 第14-16页 |
2.1.1 基本原理 | 第14页 |
2.1.2 σy与σz的关系 | 第14-16页 |
2.2 纵向切割释放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增量关系 | 第16-18页 |
2.3 沿厚度应力分布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切割法的测试方案 | 第20-3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3.2 焊接工艺 | 第20-23页 |
3.2.1 手工焊接工艺 | 第21-22页 |
3.2.2 埋弧焊接工艺 | 第22-23页 |
3.3 试验方案 | 第23-25页 |
3.3.1 试件 | 第23页 |
3.3.2 主要设备 | 第23页 |
3.3.3 切割法测试方案 | 第23-24页 |
3.3.4 焊板表面应力测试方案 | 第24-25页 |
3.4 主要试验技术 | 第25-28页 |
3.4.1 X射线测试 | 第25-26页 |
3.4.2 电阻应变片型号及贴片工艺 | 第26页 |
3.4.3 电火花线切割 | 第26-28页 |
3.5 试验技术讨论 | 第28-32页 |
3.5.1 等强梁X射线表面应力与电阻应变片测试对比 | 第28-29页 |
3.5.2 本次电火花线切割工艺特点 | 第29-30页 |
3.5.3 打磨应力和抛光深度测试 | 第30-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切割法的测试结果 | 第34-62页 |
4.1 4 | 第34-47页 |
4.1.1 4 | 第34-38页 |
4.1.2 4 | 第38-42页 |
4.1.3 线切割测试得到的试件测面应力测试结果 | 第42-43页 |
4.1.4 焊接残余应力合成 | 第43-47页 |
4.2 8 | 第47-56页 |
4.2.1 8 | 第47-50页 |
4.2.2 线切割释放应变测试值 | 第50-53页 |
4.2.3 线切割得到的试件侧面应力测试 | 第53-54页 |
4.2.4 焊接残余应力合成 | 第54-56页 |
4.3 母材板切割法测试结果 | 第56-59页 |
4.3.1 母材板表面残余应力测试结果 | 第56-57页 |
4.3.2 母材板线切割释放应变测试值 | 第57-58页 |
4.3.3 线切割得到的试件侧面应力测试 | 第58页 |
4.3.4 焊接残余应力合成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5章 对测试结果的计算、分析与讨论 | 第62-80页 |
5.1 焊接三维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拟合 | 第62-69页 |
5.1.1 沿Y轴分布的σx拟合公式 | 第62-65页 |
5.1.2 σx、σy沿Y轴和Z轴的计算公式 | 第65-69页 |
5.2 焊板表面主应力σ1、σ2主方向β和剪应力τxy的计算 | 第69-70页 |
5.3 对线切割片释放应变的讨论 | 第70-78页 |
5.3.1 4 | 第70-73页 |
5.3.2 切割片两侧面应力对比 | 第73-75页 |
5.3.3 切割宽度与切割厚度的关系对比 | 第75-76页 |
5.3.4 两次线切割的应变增量 | 第76-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