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密钥协商协议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11-16页 |
1.1.1 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基于身份的密钥协商协议的发展 | 第12-13页 |
1.1.3 基于身份与基于证书公钥系统的比较 | 第13-14页 |
1.1.4 两方协议的发展 | 第14-15页 |
1.1.5 三方协议的发展 | 第15页 |
1.1.6 群组协议的发展 | 第15-16页 |
1.2 形式化安全模型的发展 | 第16-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2 基础知识 | 第18-24页 |
2.1 安全协议的设计原则 | 第18-19页 |
2.2 密码学相关知识 | 第19-21页 |
2.2.1 公钥密码体制 | 第19-20页 |
2.2.2 数字签名方案 | 第20页 |
2.2.3 单向Hash 函数 | 第20-21页 |
2.3 计算复杂性问题和密码假设 | 第21-23页 |
2.4 数论知识 | 第23页 |
2.5 小结 | 第23-24页 |
3 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 | 第24-30页 |
3.1 安全协议常见的攻击 | 第24-25页 |
3.2 密钥协商协议的概念和安全特性 | 第25-26页 |
3.3 几个基本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26-29页 |
3.3.1 Diffie-Hellman 双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26-27页 |
3.3.2 Joux 的三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27-28页 |
3.3.3 BD 的多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28页 |
3.3.4 Du 等人的基于身份的群密钥协商方案 | 第28-29页 |
3.4 小结 | 第29-30页 |
4 基于证书的双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30-42页 |
4.1 eCK 模型下安全的双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30-38页 |
4.1.1 背景知识及定义 | 第30-31页 |
4.1.2 Extended Canetti-Krawzcyk(eCK07)模型 | 第31-32页 |
4.1.3 新的高效协议 | 第32-33页 |
4.1.4 AKE-1 的安全证明 | 第33-36页 |
4.1.5 AKE-1 的一轮变体AKE-2 和三轮变体AKE-3 | 第36-37页 |
4.1.6 协议比较 | 第37-38页 |
4.1.7 结论 | 第38页 |
4.2 SAKA 协议及其安全性分析 | 第38-41页 |
4.2.1 SAKA 协议 | 第39页 |
4.2.2 SAKA 协议的安全分析 | 第39-40页 |
4.2.3 基于ECC 的可证安全的AK 协议 | 第40页 |
4.2.4 协议的初始化 | 第40页 |
4.2.5 协议的认证与密钥协商 | 第40-41页 |
4.2.6 性能分析 | 第41页 |
4.3 小结 | 第41-42页 |
5 基于身份的双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42-48页 |
5.1 四个新的基于身份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42-47页 |
5.1.1 新方案I. | 第42-43页 |
5.1.2 新方案II | 第43-45页 |
5.1.3 新方案III | 第45页 |
5.1.4 跨信任域的基于身份的可认证多方密钥协商 | 第45-47页 |
5.2 特定内部攻击 | 第47页 |
5.3 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