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建筑过渡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国内外学术动态及水平 | 第12-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基本思路 | 第15页 |
·主要内容 | 第15页 |
·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6-19页 |
·居住建筑 | 第16-17页 |
·过渡空间 | 第17页 |
·公共空间 | 第17页 |
·私有空间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城市居住建筑过渡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33页 |
·城市居住建筑过渡空间中的环境行为学 | 第19-22页 |
·居住行为的类型及特点 | 第19-20页 |
·领域性和领域 | 第20-22页 |
·城市居住建筑过渡空间中的环境心理学 | 第22-25页 |
·人在环境中的心理 | 第22-24页 |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 第24页 |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的结合 | 第24-25页 |
·人的交往心理 | 第25-30页 |
·交往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交往的心理基础 | 第26-28页 |
·影响交往的因素 | 第28-30页 |
·场所精神 | 第30-31页 |
·场所精神的本质 | 第30页 |
·构成场所的要素 | 第30-31页 |
·场所精神的特点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居住建筑过渡空间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45页 |
·购房者的心理特征 | 第33-37页 |
·崇尚自由和快乐 | 第34页 |
·讲究情调和品位 | 第34-35页 |
·自我为中心,行事果断 | 第35页 |
·爱好交友 | 第35-36页 |
·返璞归真与高科技的生活状态并存 | 第36页 |
·乐于尝试,喜欢挑战 | 第36页 |
·心理压力过重 | 第36页 |
·厌恶一切的形式主义 | 第36-37页 |
·购房者的家庭规模 | 第37-38页 |
·家庭结构简单化 | 第37页 |
·老年人群体猛增 | 第37页 |
·家庭生活核心偏移 | 第37-38页 |
·购房者的家庭人口结构与生活方式 | 第38-39页 |
·单身一族 | 第38页 |
·丁克型家庭 | 第38-39页 |
·成熟型家庭 | 第39页 |
·老年型家庭 | 第39页 |
·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9-44页 |
·居住人口密度过高 | 第39-40页 |
·空间封闭 | 第40-41页 |
·空间的可识别性差 | 第41-42页 |
·空间的设计过度注重视觉效果 | 第42-43页 |
·环境的设计缺乏前瞻性 | 第43-44页 |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居住建筑过渡空间设计研究 | 第45-95页 |
·居住建筑过渡空间类型及特点 | 第45-50页 |
·居住建筑过渡空间的类型 | 第45-50页 |
·居住建筑过渡空间的特点 | 第50页 |
·居住建筑过渡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50-52页 |
·人的心理适应 | 第50-51页 |
·人的自然性原则 | 第51页 |
·人的社会性原则 | 第51页 |
·地区性和文化性 | 第51-52页 |
·居住建筑过渡空间的设计手法 | 第52-79页 |
·设计要素的处理 | 第52-62页 |
·空间序列的建立 | 第62-75页 |
·空间的艺术加工 | 第75-79页 |
·居住建筑过渡空间的场所营造 | 第79-93页 |
·场所需表达的意境 | 第79-80页 |
·场所的营造 | 第80-93页 |
·本章小节 | 第93-95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95-109页 |
·杭州亲亲家园 | 第95-100页 |
·概况 | 第95页 |
·设计理念 | 第95页 |
·空间层次 | 第95-100页 |
·北京当代MAMO | 第100-105页 |
·概况 | 第100页 |
·设计灵感 | 第100-101页 |
·空间功能分布 | 第101-105页 |
·深圳波托菲诺天鹅堡 | 第105-108页 |
·概况 | 第105页 |
·设计构思 | 第105页 |
·空间构成分析 | 第105-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结语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1-122页 |
附录B 消费者购买商品住宅习惯调查问卷 | 第122-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