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外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外计算机辅助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系统危险辨识 | 第17-24页 |
·危险辨识内容、程序 | 第17-18页 |
·辨识对象及内容 | 第17-18页 |
·危险辨识程序 | 第18页 |
·系统危险性分析 | 第18-21页 |
·危险因素发掘 | 第21-23页 |
·危险模式 | 第21-22页 |
·设备、设施、工艺缺陷 | 第22页 |
·作业环境缺陷 | 第22-23页 |
·危险暴露情况 | 第23页 |
·危险严重度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危险控制能力诊断 | 第24-29页 |
·概念 | 第24页 |
·考评标准的制定 | 第24-25页 |
·考评的实施 | 第25-27页 |
·考评结果处理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风险综合分析 | 第29-35页 |
·危险模式风险分级 | 第29-30页 |
·危险源管理分级 | 第30页 |
·综合安全管理状况风险评估 | 第30-34页 |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0-31页 |
·风险评价数学模型 | 第31-33页 |
·安全度定义 | 第31-32页 |
·评价数学模型 | 第32页 |
·控制效应有关指标 | 第32-33页 |
·安全度分级标准 | 第33页 |
·评价实施及结论 | 第33-34页 |
·评价实施步骤 | 第33页 |
·评价结论及改进工作建议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风险综合预测 | 第35-43页 |
·灰色理论预测分析 | 第35-39页 |
·GM(1,1)灰色预测概述 | 第35页 |
·建立GM(1,1)预测模型 | 第35-38页 |
·GM(1,1)建模流程图 | 第38-39页 |
·风险度灰色预测 | 第39页 |
·线性回归预测分析 | 第39-42页 |
·线性回归概述 | 第39页 |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39-42页 |
·风险度一元线性回归预测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机械轧辊厂风险分析 | 第43-60页 |
·系统危险性分析 | 第43-49页 |
·主要危险物质分析 | 第43-44页 |
·伤亡事故分析 | 第44-46页 |
·主要事故故障树(FTA)分析结果 | 第46-49页 |
·系统危险辨识 | 第49-54页 |
·危险单元划分 | 第49-51页 |
·主体系统危险源辨识分析 | 第51-53页 |
·辅助系统危险源辨识分析 | 第53页 |
·周边环境分析 | 第53-54页 |
·危险控制能力诊断 | 第54-56页 |
·风险分析 | 第56-59页 |
·安全度评定 | 第56-58页 |
·企业风险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七章 风险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第60-75页 |
·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60-62页 |
·开发语言的选择 | 第60-61页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第61-62页 |
·数据库的设计 | 第62-63页 |
·数据库设计的要求 | 第62页 |
·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62-63页 |
·冶金企业风险度信息管理系统各模块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第63-75页 |
·系统功能结构图 | 第63-64页 |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64页 |
·系统主菜单 | 第64-65页 |
·数据录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65-67页 |
·危险源数据录入 | 第65-66页 |
·年事故伤亡率数据录入 | 第66页 |
·年安全考评数据录入 | 第66-67页 |
·数据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67-69页 |
·危险源辨识数据查询 | 第67页 |
·年伤亡事故数据查询 | 第67-68页 |
·年安全考评数据查询 | 第68-69页 |
·综合数据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69-72页 |
·综合安全度分析 | 第69-70页 |
·一元线性回归预测 | 第70-71页 |
·灰色预测 | 第71-72页 |
·报表生成和数据输出 | 第72-73页 |
·报表输出 | 第72-73页 |
·报表打印 | 第73页 |
·帮助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1: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
附录2:核心代码 | 第8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