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仪器、设备论文

基于脉搏波分析的麻醉手术中无创生理参数监测系统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写表第10-12页
目次第12-15页
1 绪论第15-28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麻醉监测技术第16-26页
        1.2.1 麻醉监测技术的发展第16-18页
        1.2.2 麻醉中低血压监测的意义和现状第18-22页
        1.2.3 麻醉中伤害感受监测的意义和现状第22-26页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6-28页
2 光电容积脉搏波研究的生理学基础第28-39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脉搏波在动脉内的传播机制第28-30页
    2.3 血压研究的生理学基础第30-32页
        2.3.1 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血压的关系第30-32页
        2.3.2 脉搏波传导时间变异性第32页
    2.4 伤害感受研究的生理学基础第32-38页
        2.4.1 心血管系统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第33-34页
        2.4.2 单弹性腔模型第34-35页
        2.4.3 双弹性腔模型第35页
        2.4.4 弹性腔模型的选择第35-36页
        2.4.5 单弹性腔模型的基本方程第36-38页
    2.5 小结第38-39页
3 无创生理参数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第39-73页
    3.1 引言第39-41页
    3.2 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开发第41-46页
        3.2.1 模拟电路模块的设计与开发第41-43页
        3.2.2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开发第43-44页
        3.2.3 电源及信号隔离模块的设计与开发第44-46页
    3.3 光电容积脉搏波模块的可靠性设计第46-53页
        3.3.1 LED驱动第48-49页
        3.3.2 信号调理电路第49-50页
        3.3.3 性能测试第50-53页
    3.4 数据传输模块的可靠性设计第53-66页
        3.4.1 常用的数据传输方案第56-58页
        3.4.2 USB隔离技术的现状第58-61页
        3.4.3 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的现状第61-64页
        3.4.4 数据传输方案的选择第64-66页
    3.5 上位机采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第66-72页
        3.5.1 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第66-67页
        3.5.2 软件设计流程第67-70页
        3.5.3 软件可靠性设计第70-72页
    3.6 小结第72-73页
4 信号的处理与分析方法第73-87页
    4.1 引言第73-74页
    4.2 光电容积脉搏波特征点检测第74-77页
        4.2.1 预处理第75-76页
        4.2.2 波峰检测第76-77页
        4.2.3 波谷检测第77页
    4.3 心电信号特征点检测第77-80页
        4.3.1 预处理第78-79页
        4.3.2 R波检测第79-80页
    4.4 脉搏波传导时间变异性的分析方法第80-83页
        4.4.1 脉搏波传递时间的计算方法第80页
        4.4.2 脉搏波传导时间变异性用于低血压预测的方法第80-83页
    4.5 光电容积脉搏波形态学参数的分析方法第83-86页
        4.5.1 下降支衰减时间常数第83-85页
        4.5.2 下降支面积比第85-86页
    4.6 小结第86-87页
5 实验方案与结果第87-99页
    5.1 引言第87页
    5.2 低血压预测的实验方案设计第87-91页
        5.2.1 研究对象第87页
        5.2.2 手术实施过程第87-88页
        5.2.3 数据记录第88-91页
        5.2.4 实验分组第91页
        5.2.5 低血压的治疗第91页
    5.3 伤害感受的实验方案设计第91-92页
        5.3.1 研究对象第91-92页
        5.3.2 实施过程第92页
        5.3.3 数据记录第92页
    5.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92-98页
        5.4.1 脉搏波传导时间变异性第92-95页
        5.4.2 下降支衰减常数第95-97页
        5.4.3 下降支面积比第97-98页
    5.5 小结第98-99页
6 总结和展望第99-101页
    6.1 研究工作总结第99-100页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100页
    6.3 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1页
作者简历第111页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溶质在超临界CO2及含改性剂的超临界CO2中扩散系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下一篇:5-氨基乙酰丙酸调控干旱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