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实用价值 | 第9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关于当前我国历史经济地理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关于近代工矿业方面的经济史研究现况 | 第11-12页 |
三、关于近代工矿业方面的历史地理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四、总结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特别说明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近代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分布 | 第15-51页 |
第一节 近代前期(1840—1911)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分布 | 第15-24页 |
一、外国资本工矿业分布 | 第16-18页 |
(一) 猪鬃业 | 第16-17页 |
(二) 采矿业 | 第17-18页 |
二、民族资本工矿企业分布 | 第18-24页 |
(一) 煤矿业 | 第19-20页 |
(二) 火柴业 | 第20-21页 |
(三) 造纸厂 | 第21-22页 |
(四) 纺织业 | 第22-24页 |
第二节,近代中期(1912-1937)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分布 | 第24-38页 |
一、电力工业 | 第24-27页 |
二、煤炭工业 | 第27-30页 |
三、机械工业 | 第30-33页 |
四、纺织工业 | 第33-38页 |
第三节 近代后期(1938—1949)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分布 | 第38-48页 |
一、1938—1944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分布 | 第39-46页 |
(一) 抗战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总体分布比较 | 第39-41页 |
(二) 抗战时期长江三峡地区主要工业产品比较 | 第41-45页 |
(三) 抗战后期区内部分主要工业行业较大规模企业分布情况统计 | 第45-46页 |
二、1945—1949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分布 | 第46-48页 |
第四节 近代长江三峡地区特色手工业分布 | 第48-51页 |
一、江津的酿酒业 | 第48-49页 |
二、巴县的猪鬃业 | 第49页 |
三、梁山的手工造纸业 | 第49页 |
四、涪陵的榨菜业 | 第49-50页 |
五、云阳的井盐业 | 第50-51页 |
第三章 近代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发展规律及分布特点 | 第51-61页 |
第一节 近代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发展规律 | 第51-54页 |
一、总体上经历了萌芽、缓慢发展、高速增长和全面衰退四个阶段 | 第51-52页 |
二、近代前期和中期,长江三峡地区各地方在工矿业萌芽和发展的时间上存在不一致性 | 第52-53页 |
三、近代后期,长江三峡地区不同地方工矿业高速增长及全面衰退的程度有所不同,个别地方还存在有例外 | 第53-54页 |
第二节 近代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分布特点 | 第54-61页 |
一、长江三峡地区的近代工矿业大多产生于通商口岸,并向周边地区扩展 | 第54-55页 |
二、矿业的分布受到矿藏储地和消费能力的双重制约 | 第55-56页 |
三、特殊的历史机遇,造就重庆成为了区内最大的工矿业城市 | 第56-57页 |
四、伴随着工矿业的发展,万县成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 | 第57-60页 |
五、长江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区内工矿业明显沿长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附图 | 第70-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