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污泥减量技术概述 | 第10-15页 |
1.1.1 细菌溶胞-隐性生长技术 | 第10-12页 |
1.1.2 解偶联剂技术 | 第12-13页 |
1.1.3 代谢平衡技术 | 第13页 |
1.1.4 生物捕食技术 | 第13-14页 |
1.1.5 污泥减量技术比较 | 第14-15页 |
1.2 污泥性质对膜污染的影响概述 | 第15-18页 |
1.2.1 污泥浓度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6页 |
1.2.2 EPS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3 SMP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7页 |
1.2.4 污泥絮体粒度分布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7页 |
1.2.5 污泥絮体形态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6 丝状菌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8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21-22页 |
2.1.2 蠕虫的培养与驯化 | 第22页 |
2.2 主要试验试剂及设备 | 第22-25页 |
2.2.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2-23页 |
2.2.2 试验装置 | 第23-25页 |
2.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25-30页 |
2.3.1 污泥基本性质测定 | 第25页 |
2.3.2 SMP和EPS的提取与测定 | 第25页 |
2.3.3 比好氧速率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4 毛细吸水时间的测定 | 第26页 |
2.3.5 比阻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6 污泥絮体粒径的测定 | 第27页 |
2.3.7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7页 |
2.3.8 污泥粘度的测定 | 第27页 |
2.3.9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2.3.10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28页 |
2.3.11 污泥絮体形态分析 | 第28-29页 |
2.3.12 表观产率 Y_(obs)~[5]的计算 | 第29-30页 |
第3章 蠕虫捕食对污泥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30-44页 |
3.1 SSBWR 的污泥减量效果 | 第30-31页 |
3.2 蠕虫捕食对 EPS 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 蠕虫捕食对 SMP 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 蠕虫捕食对污泥絮体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 蠕虫捕食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3.6 蠕虫捕食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3.7 蠕虫捕食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3.8 蠕虫捕食对污泥表面电荷的影响 | 第39-41页 |
3.9 蠕虫捕食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第41页 |
3.10 污泥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蠕虫捕食对污泥形态的影响 | 第44-55页 |
4.1 活性污泥絮体形态分析方法的构建 | 第44-47页 |
4.1.1 分形维数算法的构建 | 第44页 |
4.1.2 丝状菌长度/污泥絮体面积算法的构建 | 第44-47页 |
4.2 蠕虫捕食对污泥絮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 第47-50页 |
4.3 蠕虫捕食对丝状菌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 蠕虫捕食对 MBR 膜污染的影响 | 第51-54页 |
4.4.1 MBR+蠕虫床的总体运行效果 | 第51-52页 |
4.4.2 MBR+蠕虫床的污泥减量效果 | 第52-53页 |
4.4.3 蠕虫捕食对 TMP 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