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引言 | 第9-14页 |
第一章 仲裁第三人制度概述 | 第14-17页 |
一、仲裁第三人概念 | 第14-15页 |
1. 仲裁的概念 | 第14页 |
2. 仲裁第三人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仲裁第三人的分类 | 第15页 |
三、仲裁第三人之法律规范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国际商会仲裁规则之仲裁第三人制度相关条文解读 | 第17-52页 |
第一节 2012仲裁规则之仲裁第三人制度体系 | 第17-20页 |
一、配套条文架构梳理 | 第18-19页 |
二、核心条文架构梳理 | 第19页 |
三、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节 2012仲裁规则之仲裁第三人制度配套条文解读 | 第20-33页 |
一、定义 | 第20-22页 |
(一) 条文结构 | 第20页 |
(二) 条文变化分析 | 第20-21页 |
(三) 条文评价 | 第21-22页 |
二、仲裁申请 | 第22-23页 |
(一) 条文变化 | 第22-23页 |
(二) 条文评价 | 第23页 |
三、答辩书和反请求 | 第23页 |
四、仲裁协议的效力 | 第23-31页 |
(一) 仲裁协议的效力 | 第24-26页 |
1. 仲裁协议概述 | 第24页 |
2. 仲裁协议的效力 | 第24-26页 |
(二) 条文解读 | 第26-31页 |
1. 条文结构 | 第26-27页 |
2. 条文解析 | 第27-31页 |
(1) 预备措施 | 第27-28页 |
(2) 仲裁院对仲裁协议之扩张效力的决定 | 第28-31页 |
(3) 保障措施 | 第31页 |
(三) 条文评价 | 第31页 |
五、仲裁庭之组成 | 第31-33页 |
(一) 条文解读 | 第31-33页 |
(二) 条文评价 | 第33页 |
第三节 2012仲裁规则之仲裁第三人制度“核心条文”解读 | 第33-50页 |
一、追加第三人仲裁 | 第34-39页 |
(一) 条文结构 | 第34页 |
(二) 追加第三人要件分析 | 第34-39页 |
1. 申请主体 | 第34-36页 |
(1) 通常情形 | 第34-35页 |
(2) 特殊情形 | 第35-36页 |
2. 接收主体 | 第36页 |
3. 提出时间 | 第36-37页 |
4. 提交文件内容 | 第37-38页 |
5. 程序事项 | 第38-39页 |
(三) 条文评价 | 第39页 |
二、多方当事人仲裁 | 第39-41页 |
(一) 多方当事人仲裁之要件分析 | 第39-41页 |
1. 主体要件 | 第40页 |
2. 起因要件 | 第40页 |
3. 程序要件 | 第40页 |
4. 时间要件 | 第40页 |
5. 形式要件 | 第40-41页 |
6. 程序保障 | 第41页 |
(二) 条文评价 | 第41页 |
三、多份合同之仲裁 | 第41-44页 |
(一) 条文解读 | 第41-44页 |
(二) 条文评价 | 第44页 |
四、合并仲裁 | 第44-50页 |
(一) 条文结构 | 第44-45页 |
(二) 合并仲裁之要件分析 | 第45-49页 |
1. 发起主体 | 第45页 |
2. 决定主体 | 第45页 |
3. 合并对象 | 第45页 |
4. 合并条件 | 第45-48页 |
(1) a)项规定 | 第46页 |
(2) b)项规定 | 第46-47页 |
(3) c)项规定 | 第47-48页 |
5. 判断标准 | 第48-49页 |
6. 合并方式 | 第49页 |
(三) 条文评价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50-52页 |
第三章 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52-80页 |
第一节 影子仲裁协议说 | 第52-56页 |
一、从法律关系之法律要素层面探因 | 第52-54页 |
二、从实体与形式、实体法与程序法角度探因 | 第54-55页 |
三、总结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合意预留说 | 第56-63页 |
一、概论 | 第56-57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57-63页 |
(一) 权利义务转让理论 | 第57-62页 |
1. 权利义务概括转让 | 第57-59页 |
(1) ICC案例——1993年第7154号 | 第57页 |
(2) ICC案例——1991年第6363号 | 第57-58页 |
(3)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 | 第58-59页 |
2. 合同义务转让 | 第59-60页 |
(1) ICC案例——L.v.M.案 | 第59页 |
(2) 对该案例的分析 | 第59-60页 |
3. 债权转让 | 第60-62页 |
(1) 案例:EMJA案 | 第60页 |
(2) 本文观点 | 第60-62页 |
(二) 合同相对性与第三方受益人理论 | 第62-63页 |
1. 案例:Hugh Collins v.International Dairy Queen,Inc. | 第62页 |
2. 对该案例的分析 | 第62-63页 |
第三节 意志分离说 | 第63-66页 |
一、概论 | 第63-64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64-66页 |
(一) 代理理论 | 第64-65页 |
1. ICC案例——1999年第9797号 | 第64-65页 |
2. 对该案例的分析 | 第65页 |
(二) 刺破公司面纱理论 | 第65-66页 |
1. ICC案例——1988年第6000号 | 第65-66页 |
2. 对该案例的分析 | 第66页 |
第四节 行为追认说 | 第66-71页 |
一、概论 | 第67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67-71页 |
(一) 公司集团理论 | 第67-69页 |
1. ICC案例——1982年第4131号 | 第67-68页 |
2. ICC案例——1995年第7626号 | 第68页 |
3. 对该案例的分析 | 第68-69页 |
(二) 行为推定意愿理论 | 第69-70页 |
1. ICC案例——2001年第9771号 | 第69页 |
2. 对该案例的分析 | 第69-70页 |
(三) 其他理论 | 第70-71页 |
1. 援引并入理论 | 第70页 |
2. 承担理论 | 第70-71页 |
第五节 利益天平说 | 第71-78页 |
一、概论 | 第71-73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73-78页 |
(一) 禁止反言理论 | 第73-74页 |
1. ICC案例——第5730号 | 第73页 |
2. 案例:Roberson v.The Money Tree of Alabama,Inc.案 | 第73页 |
3.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 | 第73-74页 |
(二) 合同集团理论 | 第74-75页 |
1. ICC案例——1990年第6149号 | 第74-75页 |
2. 对该案例的分析 | 第75页 |
(三) 团体成员利益存在理论 | 第75-77页 |
1. ICC案例——1984年第3879号 | 第75-76页 |
2. 对该案例的分析 | 第76-77页 |
(四) 其他理论 | 第77-78页 |
1. 衡平理论 | 第77页 |
2. 公平合理期待理论 | 第77页 |
3. 评价 | 第77-78页 |
第六节 本章小节 | 第78-80页 |
一、理论与图表总结 | 第78-79页 |
二、关于“当事人地位平等理论”与“赋予当事人充分陈述案情机会”理论 | 第79-80页 |
第四章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2012仲裁规则中的第三人制度 | 第80-86页 |
第一节 CIETAC之2012仲裁规则仲裁第三人制度条文简介 | 第80-83页 |
一、条文结构简介 | 第80-81页 |
二、条文内容解读 | 第81-83页 |
(一) 核心条文 | 第81-82页 |
(二) 配套条文 | 第82-83页 |
第二节 CIETAC之2012仲裁规则仲裁第三人制度条文简评 | 第83-86页 |
一、CIETAC之2012仲裁规则仲裁第三人制度条文简评 | 第83-84页 |
二、我国其他仲裁机构之仲裁规则仲裁第三人制度条文简评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6-88页 |
注释 | 第88-91页 |
附录一:ICC-2012仲裁规则之仲裁第三人制度相关条文中英文对照 | 第91-104页 |
附录二:ICC-1998仲裁规则之仲裁第三人制度相关条文中英文对照 | 第104-106页 |
附录三:CIETAC-2012仲裁规则之仲裁第三人制度相关条文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第110-111页 |
后记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