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引言 | 第11-18页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2.3 研究述评 | 第15页 |
0.3 文章的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0.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1.1 金融脱媒的内涵 | 第18-21页 |
1.1.1 金融脱媒的定义及特征 | 第18-19页 |
1.1.2 金融脱媒的表现形式 | 第19-21页 |
1.2 金融脱媒的成因理论 | 第21-23页 |
1.2.1 监管成因论 | 第21-22页 |
1.2.2 交易成本成因论 | 第22页 |
1.2.3 风险成因论 | 第22页 |
1.2.4 参与成本动因论 | 第22-23页 |
1.3 商业银行存贷款结构理论 | 第23-27页 |
1.3.1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1.3.2 存款结构的内涵 | 第25-26页 |
1.3.3 贷款结构的内涵 | 第26-2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2. 我国金融脱媒的成因及趋势分析 | 第28-40页 |
2.1 金融脱媒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28-33页 |
2.1.1 金融脱媒在我国的表现形式 | 第28-31页 |
2.1.2 我国金融脱媒的特征 | 第31-33页 |
2.2. 我国金融脱媒发展的主要原因 | 第33-36页 |
2.2.1 政府的积极推动及金融监管的加强 | 第33-34页 |
2.2.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3 金融技术的发展 | 第35页 |
2.2.4 金融竞争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 我国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36-39页 |
2.3.1 银行存款方面 | 第37-38页 |
2.3.2 银行贷款方面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结构影响的路径分析 | 第40-53页 |
3.1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的影响路径 | 第40-47页 |
3.1.1 居民理财观念 | 第40-45页 |
3.1.2 企业存款决策 | 第45-47页 |
3.2.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贷款结构的影响路径 | 第47-52页 |
3.2.1 企业融资决策 | 第47-50页 |
3.2.2 居民消费信贷决策 | 第50-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结构影响效应的案例剖析 | 第53-63页 |
4.1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的影响 | 第53-58页 |
4.1.1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 第53-54页 |
4.1.2 单位根检验 | 第54-55页 |
4.1.3 协整检验 | 第55-57页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2.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贷款结构的影响 | 第58-62页 |
4.2.1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4.2.2 单位根检验 | 第59页 |
4.2.3 协整检验 | 第59-61页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63-70页 |
5.1 应对银行贷方脱媒的应对策略 | 第63-65页 |
5.1.1 转变经营理念,推动零售业务转型 | 第63-64页 |
5.1.2 充分把握客户的储蓄动机 | 第64页 |
5.1.3 加快理财产品的创新 | 第64-65页 |
5.2 应对银行借方脱媒的对策建议 | 第65-68页 |
5.2.1 调整和改善客户结构 | 第65-66页 |
5.2.2 调整经营业务结构 | 第66-67页 |
5.2.3 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 第67-68页 |
5.3 应对金融脱媒的其他措施 | 第68-69页 |
5.3.1 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 | 第68-69页 |
5.3.2 加强银行创新风险管理 | 第69页 |
5.4 文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