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现实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苏仙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2.1.1 产业结构 | 第17-18页 |
2.1.2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 第18-19页 |
2.2 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 | 第19-21页 |
2.2.1 产业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20-21页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2.4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苏仙区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 第25-32页 |
3.1 苏仙区区域经济概况 | 第25-31页 |
3.1.1 区位交通条件 | 第25-26页 |
3.1.2 自然资源条件 | 第26-27页 |
3.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7-28页 |
3.1.4 生态环境条件 | 第28-29页 |
3.1.5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3.1.6 产业空间格局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3.2 苏仙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苏仙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发展预测 | 第32-51页 |
4.1 三次产业结构总体分析 | 第32-36页 |
4.1.1 产值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4.1.2 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分析 | 第33-35页 |
4.1.3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 | 第35-36页 |
4.2 优势产业分析 | 第36-38页 |
4.3 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 第38-41页 |
4.3.1 偏离-份额分析法 | 第38-39页 |
4.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4.4 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4.4.1 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 第41页 |
4.4.2 工业发展方式粗放,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传统工业比重偏大 | 第41-42页 |
4.4.3. 第三产业层次水平不高 | 第42页 |
4.4.4 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 | 第42-43页 |
4.5 苏仙区产业结构发展预测 | 第43-51页 |
4.5.1 成分数据模型 | 第43-45页 |
4.5.2 苏仙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分析模型 | 第45-48页 |
4.5.3 产业结构趋势分析 | 第48-51页 |
第五章 苏仙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及对策措施 | 第51-69页 |
5.1 苏仙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 | 第51-53页 |
5.2 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 第53-56页 |
5.2.1 优化三次产业问的结构比例 | 第53页 |
5.2.2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第53-54页 |
5.2.3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54页 |
5.2.4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第54-56页 |
5.3 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 第56-62页 |
5.3.1 农业采取“一带两园六基地”的空间布局模式 | 第56-58页 |
5.3.2 工业采取“一区两带四园”的空间布局模式 | 第58-60页 |
5.3.3 服务业采取“一主一副三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 | 第60-61页 |
5.3.4 旅游业采取“一城一带三区”的空间布局模式 | 第61-62页 |
5.4 组织保障 | 第62-69页 |
5.4.1 体制机制创新 | 第62-64页 |
5.4.2 科技创新 | 第64-65页 |
5.4.3 产学研相结合 | 第65-66页 |
5.4.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66页 |
5.4.5 保障措施 | 第66-68页 |
5.4.6 典型示范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页 |
6.2 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69-70页 |
6.3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