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抛光粉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铈基稀土抛光粉及抛光技术 | 第14-19页 |
1.1.1 铈基稀土抛光粉的发展 | 第14-16页 |
1.1.2 化学机械抛光 | 第16-19页 |
1.2 铈基稀土抛光粉的制备方法 | 第19-22页 |
1.2.1 稀土矿物原料焙烧法 | 第20-21页 |
1.2.2 可溶性盐为原料的沉淀一焙烧法 | 第21页 |
1.2.3 以沉淀剂制备前驱体的沉淀一焙烧法 | 第21页 |
1.2.4 纳米CeO_2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1.3 铈基稀土抛光粉的应用现状 | 第22-23页 |
1.3.1 液晶显示器 | 第22-23页 |
1.3.2 平板玻璃抛光 | 第23页 |
1.3.3 光学器件 | 第23页 |
1.3.4 电子元件 | 第23页 |
1.3.5 阴极射线显示器 | 第23页 |
1.4 稀土的回收利用 | 第23-26页 |
1.4.1 稀土固体废弃物 | 第23-24页 |
1.4.2 稀土抛光粉失效的原因 | 第24页 |
1.4.3 稀土回收利用现状 | 第24-26页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6-28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6页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与表征方法 | 第28-33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2.2 仪器和设备 | 第29页 |
2.3 实验工艺过程 | 第29-31页 |
2.3.1 原料的预处理 | 第29-30页 |
2.3.2 稀土元素的浸出工艺 | 第30页 |
2.3.3 再生稀土抛光粉的制备工艺 | 第30-31页 |
2.4 性能检测与表征方法 | 第31-33页 |
2.4.1 样品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31页 |
2.4.2 样品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1页 |
2.4.3 样品的粒度分析 | 第31页 |
2.4.4 稀土抛光粉氧化铈含量分析 | 第31-32页 |
2.4.5 样品的热分解行为分析 | 第32页 |
2.4.6 稀土抛光粉的化学机械抛光性能检测 | 第32-33页 |
第3章 稀土抛光粉废渣中稀土元素的提取研究 | 第33-44页 |
3.1 前言 | 第33-34页 |
3.2 稀土抛光粉废渣中稀土的浸出 | 第34-38页 |
3.2.1 稀土的浸出工艺研究 | 第34-35页 |
3.2.2 浸出剂用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反应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6页 |
3.2.4 反应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5 原料水份含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化学沉淀法制备稀土草酸盐 | 第38-40页 |
3.3.1 稀土草酸盐的制备 | 第38-39页 |
3.3.2 稀土草酸盐的热分解行为研究 | 第39-40页 |
3.4 浸出液pH对稀土草酸盐溶解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稀土草酸盐的SEM分析 | 第41页 |
3.6 稀土草酸盐粒度的控制 | 第41-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煅烧过程中纳米CeO_2晶粒生长行为研究 | 第44-51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煅烧温度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煅烧温度对纳米晶粒生长行为的影响 | 第45-49页 |
4.3.1 煅烧温度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2 煅烧温度对晶格畸变程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3 煅烧温度对晶格常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煅烧温度对CeO_2晶体密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再生稀土抛光粉抛光性能的研究 | 第51-61页 |
5.1 前言 | 第51页 |
5.2 烧成制度对再生稀土抛光粉抛光性能的影响 | 第51-55页 |
5.3 烧成制度对再生稀土抛光粉粒度的影响 | 第55页 |
5.4 再生稀土抛光粉与其他商品稀土抛光粉的对比 | 第55-57页 |
5.5 化学机械抛光机理探讨 | 第57-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