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立题背景与研究进展 | 第15-43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5-41页 |
1.2.1 精油及蒸馏方法 | 第15-24页 |
1.2.2 芳香水及水溶性精油分离方法 | 第24-28页 |
1.2.3 基于活性炭的液相吸附 | 第28-36页 |
1.2.4 负载活性炭的超临界解吸 | 第36-39页 |
1.2.5 本文选取的8种芳香植物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1.3 本文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第二章 鲜花芳香水化学成分研究 | 第43-59页 |
2.1 引言 | 第4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3-47页 |
2.2.1 材料与仪器 | 第43-44页 |
2.2.2 桂花水溶性精油分离分析 | 第44-46页 |
2.2.2.1 精油的提取 | 第44页 |
2.2.2.2 倾析油的提取和芳香水中水溶性精油的分离 | 第44页 |
2.2.2.3 净油的提取和冷浸液中水溶性精油的分离 | 第44-45页 |
2.2.2.4 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45-46页 |
2.2.3 樱花水溶性精油分离分析 | 第46-47页 |
2.2.3.1 精油的提取和芳香水中水溶性精油的分离 | 第46-47页 |
2.2.3.2 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4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2.3.1 桂花水溶性精油成分 | 第47-53页 |
2.3.2 樱花水溶性精油成分 | 第53-58页 |
2.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鲜花精油和芳香水快速分析方法建立与评价 | 第59-83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0-63页 |
3.2.1 材料与仪器 | 第60页 |
3.2.2 精油的分离分析 | 第60-61页 |
3.2.2.1 紫玉兰精油提取和桂花水溶性精油分离 | 第60-61页 |
3.2.2.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61页 |
3.2.3 芳香水的制备和分析 | 第61-63页 |
3.2.3.1 玫瑰精油提取和芳香水制备 | 第61-62页 |
3.2.3.2 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62页 |
3.2.3.3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分析 | 第62-6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3-82页 |
3.3.1 基于综合匹配指数M_(MS+RI)精油成分快速鉴定 | 第63-71页 |
3.3.1.1 成分鉴定的流程 | 第63-64页 |
3.3.1.2 质谱匹配及M_(MS)计算 | 第64页 |
3.3.1.3 保留指数窗口过滤及M_(RI)计算 | 第64-65页 |
3.3.1.4 综合匹配指数M_(MS+RI) | 第65页 |
3.3.1.5 紫玉兰精油和桂花水溶性精油的成分鉴定 | 第65-71页 |
3.3.1.6 八种芳香植物鲜花精油成分数据库的构筑 | 第71页 |
3.3.2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芳香水快速分析 | 第71-82页 |
3.3.2.1 玫瑰芳香水和精油的化学谱 | 第71-76页 |
3.3.2.2 玫瑰芳香水快速分析方法建立与评价 | 第76-82页 |
3.4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苯乙醇和玫瑰芳香水吸附-超临界解吸过程基础特性 | 第83-115页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4-89页 |
4.2.1 材料与仪器 | 第84-85页 |
4.2.2 静态吸附 | 第85-86页 |
4.2.2.1 活性炭预处理、溶液配制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 第85页 |
4.2.2.2 吸附动力学、吸附平衡和解吸率测定 | 第85-86页 |
4.2.3 动态吸附 | 第86-88页 |
4.2.4 超临界解吸 | 第88-8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9-113页 |
4.3.1 不同类型颗粒活性炭对苯乙醇的静态吸附行为 | 第89-99页 |
4.3.1.1 苯乙醇和活性炭的性质 | 第89-91页 |
4.3.1.2 接触时间和活性炭剂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4.3.1.3 吸附动力学 | 第92-94页 |
4.3.1.4 有效扩散系数 | 第94-95页 |
4.3.1.5 吸附平衡 | 第95-96页 |
4.3.1.6 热力学参数 | 第96-98页 |
4.3.1.7 解吸率 | 第98-99页 |
4.3.2 颗粒活性炭固定床对苯乙醇及玫瑰芳香水的动态吸附 | 第99-108页 |
4.3.2.1 条件因素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3.2.2 动态吸附参数计算 | 第100-102页 |
4.3.2.3 穿透曲线数学模型研究 | 第102-105页 |
4.3.2.4 动态吸附验证实验 | 第105页 |
4.3.2.5 玫瑰芳香水多成分在活性炭床的穿透行为 | 第105-108页 |
4.3.3 负载苯乙醇及玫瑰水溶性精油活性炭的超临界解吸 | 第108-113页 |
4.3.3.1 条件因素对超临界解吸苯乙醇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4.3.3.2 负载玫瑰水溶性精油活性炭的超临界解吸 | 第111-113页 |
4.4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吸附-解吸分离水溶性精油应用基础研究 | 第115-143页 |
5.1 引言 | 第11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5-121页 |
5.2.1 材料与仪器 | 第115-116页 |
5.2.2 含笑花水溶性精油分离分析 | 第116-118页 |
5.2.2.1 场地蒸馏及芳香水中水溶性精油的分离 | 第116-117页 |
5.2.2.2 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117-118页 |
5.2.3 玉兰水溶性精油分离分析 | 第118-119页 |
5.2.3.1 Clevenger蒸馏 | 第118页 |
5.2.3.2 场地蒸馏及芳香水中水溶性精油的分离 | 第118-119页 |
5.2.3.3 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119页 |
5.2.4 紫玉兰水溶性精油分离分析 | 第119-121页 |
5.2.4.1 Clevenger蒸馏 | 第119页 |
5.2.4.2 中试蒸馏及芳香水中水溶性精油的分离 | 第119-121页 |
5.2.4.3 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12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41页 |
5.3.1 活性炭吸附-乙酸乙酯解吸分离含笑花水溶性精油 | 第121-125页 |
5.3.2 活性炭吸附-乙醚解吸分离玉兰水溶性精油 | 第125-130页 |
5.3.2.1 场地蒸馏相对于Clevenger蒸馏的回收率 | 第125页 |
5.3.2.2 倾析油和水溶性精油产率对比 | 第125-126页 |
5.3.2.3 Clevenger蒸馏油、倾析油及水溶性精油成分比较 | 第126-130页 |
5.3.2.4 活性炭吸附-乙醚解吸方法评价 | 第130页 |
5.3.3 活性炭吸附-SC-CO_2解吸分离紫玉兰水溶性精油 | 第130-141页 |
5.3.3.1 中试蒸馏相对于Clevenger蒸馏的回收率 | 第130-131页 |
5.3.3.2 二氯甲烷萃取对水溶性精油的回收 | 第131页 |
5.3.3.3 活性炭吸附-SC-CO_2解吸对水溶性精油的回收 | 第131-136页 |
5.3.3.4 Clevenger蒸馏油、倾析油及水溶性精油成分比较 | 第136-141页 |
5.3.3.5 活性炭吸附-SC-CO_2解吸方法评价 | 第141页 |
5.4 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6.1 结论 | 第143-144页 |
6.2 创新点 | 第144-145页 |
6.3 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78页 |
作者简介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