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7页 |
1.1 引言 | 第16-19页 |
1.2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分类 | 第19-27页 |
1.2.1 纯金属内嵌富勒烯 | 第19-22页 |
1.2.2 原子簇内嵌金属富勒烯 | 第22-26页 |
1.2.3 异质内嵌金属富勒烯 | 第26-27页 |
1.3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制备 | 第27-29页 |
1.3.1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合成 | 第27-28页 |
1.3.2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提取 | 第28-29页 |
1.3.3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分离 | 第29页 |
1.4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化学功能化 | 第29-34页 |
1.4.1 双硅烷基化反应 | 第30页 |
1.4.2 与重氮化合物反应 | 第30-31页 |
1.4.3 1,3-偶极环加成反应 | 第31-32页 |
1.4.4 Bingel-Hirsch反应 | 第32-33页 |
1.4.5 Diels-Alder反应 | 第33页 |
1.4.6 自由基加成反应 | 第33-34页 |
1.5 内嵌金属富勒烯结构表征的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1.5.1 质谱 | 第34-35页 |
1.5.2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 第35-36页 |
1.5.3 核磁共振 | 第36-37页 |
1.5.4 X射线单晶衍射 | 第37-38页 |
1.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8-39页 |
1.6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理论研究 | 第39-43页 |
1.6.1 几何结构 | 第39-40页 |
1.6.2 电子结构 | 第40-41页 |
1.6.3 谱学及物理学性质 | 第41-42页 |
1.6.4 功能化产物、结构与稳定性 | 第42-43页 |
1.7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应用 | 第43-45页 |
1.8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45-47页 |
第2章 实验与理论方法 | 第47-54页 |
2.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47-49页 |
2.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7-49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2.2.1 合成 | 第49-50页 |
2.2.2 提取 | 第50-51页 |
2.2.3 分离 | 第51页 |
2.2.4 结构表征 | 第51-52页 |
2.3 理论计算 | 第52-54页 |
2.3.1 计算软件简介 | 第52-53页 |
2.3.2 理论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第3章 Pr@C_(72)和Pr@C_(72)(C_6H_3Cl_2)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 第54-80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分离与结构表征 | 第55-59页 |
3.2.1 Pr@C_(72)(C_6H_3Cl_2)的分离 | 第55-56页 |
3.2.2 Pr@C_(72)(C_6H_3Cl_2)的结构表征 | 第56-59页 |
3.3 Pr@C_(72)(C_6H_3Cl_2)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59-66页 |
3.3.1 Pr@C_(72)(C_6H_3Cl_2)的异构体结构与稳定性 | 第59-63页 |
3.3.2 Pr@C_(72)(C_6H_3Cl_2)的电子结构与金属电荷 | 第63-66页 |
3.4 Pr@C_(72)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66-78页 |
3.4.1 Pr@C_(72)的异构体结构与稳定性 | 第66-72页 |
3.4.2 Pr@C_(72)的电子结构与金属电荷 | 第72-76页 |
3.4.3 Pr@C_(72)中金属与碳笼间的轨道相互作用 | 第76-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Pr@C_(74)和Pr@C_(74)(C_6H_3Cl_2)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 第80-102页 |
4.1 引言 | 第80-81页 |
4.2 分离与结构表征 | 第81-84页 |
4.2.1 Pr@C_(74)(C_6H_3Cl_2)的分离 | 第81-83页 |
4.2.2 Pr@C_(74)(C_6H_3Cl_2)的结构表征 | 第83-84页 |
4.3 Pr@C_(74)(C_6H_3Cl_2)和Pr@C_(74)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84-100页 |
4.3.1 Pr@C_(74)(C_6H_3Cl_2)的结构 | 第84-89页 |
4.3.2 Pr@C_(74)的结构 | 第89-90页 |
4.3.3 Pr@C_(74)和Pr@C_(74)(C_6H_3Cl_2)中的电子转移 | 第90-94页 |
4.3.4 Pr@C_(74)和Pr@C_(74)(C_6H_3Cl_2)中金属?碳笼相互作用 | 第94-99页 |
4.3.5 C_(74)、Pr@C_(74)和Pr@C_(74)(C_6H_3Cl_2)的相对稳定性、反应活性和带隙 | 第99-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5章 Pr_2@C_(72)和Pr_2@C_(72)(Ad)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 第102-121页 |
5.1 引言 | 第102页 |
5.2 分离与结构表征 | 第102-105页 |
5.2.1 Pr_2@C_(72)的分离 | 第102-103页 |
5.2.2 Pr_2@C_(72)的结构表征 | 第103-105页 |
5.3 Pr_2@C_(72)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105-114页 |
5.4 Pr_2@C_(72)(Ad)结构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 第114-11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