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缓倾滑坡的成因机制 | 第10-12页 |
1.2.2 缓倾滑坡防治技术研究 | 第12-13页 |
1.2.3 滑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缓倾滑坡工程实例研究 | 第17-31页 |
2.1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7-18页 |
2.1.1 气象水文 | 第17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18页 |
2.2 滑坡特征 | 第18-24页 |
2.2.1 滑坡形态及变形特征 | 第18-20页 |
2.2.2 滑体特征 | 第20-21页 |
2.2.3 滑动面及滑床特征 | 第21页 |
2.2.4 滑坡水文地质特征 | 第21-22页 |
2.2.5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22-24页 |
2.3 明溪烽林厂缓倾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24-28页 |
2.3.1 稳定性系数计算的强度折减法 | 第24页 |
2.3.2 计算软件——ANSYS/LS-DYNA有限元程序介绍 | 第24-25页 |
2.3.3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25页 |
2.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2.3.5 计算工况 | 第26-27页 |
2.3.6 安全系数计算结果 | 第27-28页 |
2.4 滑坡治理情况综述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滑坡变形破坏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31-49页 |
3.1 缓倾滑坡变形破坏机制的数值模拟 | 第31-37页 |
3.1.1 几何模型 | 第31页 |
3.1.2 单元类型 | 第31页 |
3.1.3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31-36页 |
3.1.4 荷载和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3.2 工况分析 | 第37-39页 |
3.3 数值模拟结果 | 第39-48页 |
3.3.1 位移变形分析 | 第39-45页 |
3.3.2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45-46页 |
3.3.3 等效应变分析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明溪烽林厂滑坡防治对策研究 | 第49-64页 |
4.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工况 | 第49-53页 |
4.1.1 单元类型 | 第50-51页 |
4.1.2 材料模型和参数 | 第51页 |
4.1.3 接触和连接关系 | 第51页 |
4.1.4 地震波的输入 | 第51-52页 |
4.1.5 阻尼设置 | 第52-53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53-62页 |
4.2.1 静力作用下的水平向位移云图 | 第53-54页 |
4.2.2 静力作用下的安全系数求解 | 第54-56页 |
4.2.3 地震后的最大累积水平向位移 | 第56-58页 |
4.2.4 加速度响应 | 第58-61页 |
4.2.5 桩身弯矩 | 第61-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64-65页 |
5.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