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页岩数字岩心的气-水两相流动模拟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目的和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2.2 存在问题与难点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页岩与水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17-39页 |
2.1 样品准备与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2.1.1 矿物成分分析实验 | 第17-18页 |
2.1.2 页岩润湿性实验 | 第18页 |
2.1.3 吸水性实验 | 第18-19页 |
2.1.4 页岩扫描电镜实验 | 第19-20页 |
2.1.5 Micro-CT扫描实验 | 第20-21页 |
2.1.6 页岩气测渗透率实验 | 第21-22页 |
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2-37页 |
2.2.1 矿物成分分析实验 | 第22-24页 |
2.2.2 页岩润湿性实验 | 第24页 |
2.2.3 吸水性实验 | 第24-29页 |
2.2.4 Micro-CT扫描实验 | 第29-32页 |
2.2.5 页岩扫描电镜实验 | 第32-37页 |
2.2.6 页岩气测渗透率实验 | 第37页 |
2.3 页岩与水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3章 考虑水化作用的页岩数字岩心建模 | 第39-51页 |
3.1 页岩数字岩心重构方法 | 第39-41页 |
3.1.1 数字岩心重构方法 | 第39-40页 |
3.1.2 模拟退火法原理 | 第40-41页 |
3.2 建立考虑水化作用的页岩数字岩心 | 第41-51页 |
3.2.1 重构页岩岩心流程 | 第41页 |
3.2.2 建立页岩数字岩心 | 第41-43页 |
3.2.3 考虑水化作用影响 | 第43-50页 |
3.2.4 重构结果评价 | 第50-51页 |
第4章 页岩数字岩心中气水两相流动模拟 | 第51-80页 |
4.1 基于数字岩心的微观渗流模拟方法 | 第51-53页 |
4.1.1 模拟工具的选取 | 第51页 |
4.1.2 格子Boltzmann方法简介 | 第51-52页 |
4.1.3 LBM模拟两相流动研究现状 | 第52-53页 |
4.2 格子Boltzmann两相流动模型 | 第53-57页 |
4.2.1 两相流动模型的发展 | 第53-54页 |
4.2.2 伪势(Shan-Chen)模型 | 第54-57页 |
4.3 模型可行性验证 | 第57-66页 |
4.3.1 Laplace定律验证 | 第57-59页 |
4.3.2 气液两相分离模拟 | 第59-61页 |
4.3.3 流固接触角计算 | 第61-62页 |
4.3.4 通道两相流模拟 | 第62-63页 |
4.3.5 多孔介质两相流动 | 第63-66页 |
4.4 真实数字岩心中流动模拟 | 第66-80页 |
4.4.1 水化作用对气测渗透率的影响 | 第66-69页 |
4.4.2 页岩孔隙中气水分布规律 | 第69-75页 |
4.4.3 不同尺度孔隙的气水流动规律 | 第75-8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