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应激与免疫应激 | 第12-16页 |
·应激的定义 | 第12-13页 |
·应激的分类 | 第13-14页 |
·应激反应的机制 | 第14-16页 |
·应激状态的评判 | 第16页 |
·免疫应激对畜禽的影响 | 第16-20页 |
·生产性能 | 第16-17页 |
·物质代谢 | 第17-19页 |
·免疫机能 | 第19页 |
·肠道微生物区系 | 第19-20页 |
·免疫亢进和免疫抑制 | 第20-22页 |
·免疫亢进和抑制的定义 | 第20-21页 |
·免疫亢进和抑制对家禽的危害 | 第21页 |
·试验性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免疫指标的选择 | 第22-24页 |
·免疫器官 | 第22页 |
·免疫细胞 | 第22-23页 |
·免疫效应分子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案 | 第24-26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免疫应激对肉鸡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 第26-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第26页 |
·样品收集与指标测定 | 第26-30页 |
·生长性能 | 第26页 |
·养分消化率 | 第26-27页 |
·血清生化 | 第27页 |
·肌肉品质 | 第27-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试验结果 | 第30-32页 |
·生长性能 | 第30-31页 |
·日粮粗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 | 第31页 |
·血清生化指标 | 第31-32页 |
·肌肉品质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免疫应激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免疫应激对日粮CP、GE、EE 及DM 消化的影响 | 第33页 |
·免疫应激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3-34页 |
·免疫应激对42 d 肉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免疫应激对肉鸡免疫机能的影响 | 第35-42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第35页 |
·样品收集与指标测定 | 第35-36页 |
·免疫器官发育 | 第35-36页 |
·肠道食糜中sIgA 的含量 | 第36页 |
·血细胞比例和血浆IgG 含量 | 第36页 |
·外周血B 淋巴细胞转化率 | 第36页 |
·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检测 | 第36页 |
·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 第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试验结果 | 第36-38页 |
·肉鸡免疫器官相对重量 | 第36-37页 |
·非特异性免疫参数 | 第37-38页 |
·特异性免疫参数 | 第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第38-39页 |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 第39-40页 |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免疫应激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变化规律的影响 | 第42-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第42页 |
·取样方法 | 第42-43页 |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3-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样品处理 | 第44页 |
·肠道内容物中DNA 的提取 | 第44页 |
·基因组DNA 的检测 | 第44页 |
·ERIC-PCR 引物的选择 | 第44-45页 |
·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45-46页 |
·扩增稳定性和重复性检测 | 第46页 |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46页 |
·指纹图谱分析 | 第46页 |
·结果 | 第46-51页 |
·不同免疫应激对盲肠CP 消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基因组总DNA 电泳检测结果 | 第47页 |
·ERIC-PCR 稳定性和重复性检测 | 第47-48页 |
·盲肠微生物ERIC-PCR 指纹图谱 | 第48-49页 |
·21d 龄盲肠微生物ERIC-PCR 指纹图谱相似性分析 | 第49-50页 |
·42d 龄盲肠微生物ERIC-PCR 指纹图谱相似性分析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ERIC-PCR 用于肠道菌群检测的优势 | 第51页 |
·不同免疫应激状态下鸡盲肠菌群变化规律及与盲肠CP 消化的关系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4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3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3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附录 | 第64-70页 |
缩略词表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