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风城油田风重010井区侏罗系齐古组J3q3沉积储层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8-15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1页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8-9页
        1.2.2 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研究现状第9-11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主要工作量第12页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12-15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5-19页
    2.1 研究区位置第15页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第15-18页
    2.3 研究区构造特征第18-19页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9-29页
    3.1 侏罗系地层特征第19-20页
    3.2 齐古组小层划分与对比第20-27页
        3.2.1 齐古组顶底界面划分第21页
        3.2.2 砂组及小层的划分第21-22页
        3.2.3 小层等时对比第22-24页
        3.2.4 地层特征及平面分布第24-27页
    3.3 小层顶面构造第27-29页
第4章 沉积相研究第29-47页
    4.1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第29页
    4.2 相标志特征第29-33页
        4.2.1 岩石颜色及古气候特征第29-30页
        4.2.2 岩石类型及特征第30页
        4.2.3 自生矿物第30-31页
        4.2.4 粒度分布特征第31页
        4.2.5 沉积构造第31-32页
        4.2.6 沉积层序第32页
        4.2.7 古生物标志第32-33页
    4.3 物源分析第33-37页
        4.3.1 古地理、古气候背景第33页
        4.3.2 泥岩颜色分析第33页
        4.3.3 重矿物分析第33-34页
        4.3.4 砂砾岩层特征第34-35页
        4.3.5 成分成熟度特征第35-37页
    4.4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37-47页
        4.4.1 辫状河三角洲概念的发展第37页
        4.4.2 沉积相类型第37-38页
        4.4.3 沉积微相特征第38页
        4.4.4 单井沉积相分析第38-40页
        4.4.5 剖面沉积相分析第40-43页
        4.4.6 沉积相分布及演化第43-47页
第5章 四性关系及储层参数模型建立第47-68页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47-48页
    5.2 储集空间及孔隙结构特征第48-52页
        5.2.1 储集空间类型第48-50页
        5.2.2 孔隙结构特征第50-52页
    5.3 储层物性特征第52-54页
        5.3.1 孔隙度、渗透率特征第53页
        5.3.2 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第53-54页
    5.4 储层“四性”特征与关系第54-65页
        5.4.1 测井曲线标准化第54-55页
        5.4.2 储层四性关系特征第55-64页
        5.4.3 模型解释结果校验第64-65页
    5.5 齐古组J3q3低阻油层原因分析第65-68页
第6章 储量计算第68-83页
    6.1 储量计算方法第68页
    6.2 储量计算单元第68页
    6.3 地质储量计算参数第68-82页
        6.3.1 含油面积第68-69页
        6.3.2 有效储层下限标准第69-74页
        6.3.3 有效厚度第74-75页
        6.3.4 有效孔隙度第75-79页
        6.3.5 原始含油饱和度第79页
        6.3.6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第79页
        6.3.7 地面原油密度第79-82页
    6.4 地质储量第82-83页
第7章 结论与认识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7-88页
附图A第88-89页
附图B第89-90页
附图C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滨649块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下一篇: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