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引言第12-14页
一、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概述第14-21页
    (一)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第14-15页
    (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历史沿革第15-16页
    (三)债权人代位权的法律特征第16-19页
    (四)债权人代位权的性质之争第19-21页
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立法体系和价值、功能第21-25页
    (一)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立法体系的比较法研究第21-22页
    (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价值标准的比较法研究第22-23页
    (三)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社会功能第23-25页
三、债权人代位权的法律关系第25-33页
    (一)主体第25-27页
    (二)客体第27-29页
    (三)内容第29-31页
    (四)代位权的产生与消灭第31-33页
四、债权人代位权行使及效果归属第33-36页
    (一)债权人代位权行使条件的比较法研究第33-34页
    (二)债权人代位权行使方式的比较法研究第34-35页
    (三)债权人代位权效果归属的比较法研究第35-36页
五、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立法局限第36-43页
    (一)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仅规定在合同法领域第36-37页
    (二)债权人代位权的客体适用范围狭窄第37页
    (三)“怠于行使”的认定标准模糊第37-39页
    (四)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方式单一第39-41页
    (五)债权人代位权的效果归属认识不统一第41-42页
    (六)对债务人、次债务人保护不充分第42-43页
六、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完善第43-49页
    (一)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置于债法总则第43-44页
    (二)扩展债权人代位权的客体适用范围第44页
    (三)明确“怠于行使”的认定标准第44-45页
    (四)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方式多样化第45-46页
    (五)统一债权人代位权的效果归属原则第46-47页
    (六)加大对债务人、次债务人的保护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与垄断的融合趋势研究
下一篇:不动产抵押物租赁法律关系中的利益冲突与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