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来源及处理现状 | 第12-17页 |
1.2.1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第12页 |
1.2.2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 | 第12-17页 |
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3.1 微生物絮凝剂 | 第18-24页 |
1.3.2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 第24-26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26-27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2章 菌种筛选及微生物絮凝剂特性研究 | 第29-40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1 菌种来源 | 第29页 |
2.2.2 试验用培养基 | 第29页 |
2.2.3 试验用高岭土悬浊液 | 第29-30页 |
2.2.4 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0-35页 |
2.3.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第30-31页 |
2.3.2 优势菌种的筛选 | 第31-32页 |
2.3.3 菌株的鉴定 | 第32页 |
2.3.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32页 |
2.3.5 絮凝活性分布 | 第32页 |
2.3.6 微生物絮凝剂的提纯 | 第32-33页 |
2.3.7 微生物絮凝剂的热稳定分析 | 第33页 |
2.3.8 微生物絮凝剂的成分分析 | 第33-34页 |
2.3.9 絮凝率测定 | 第34-3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2.4.1 菌种的分离纯化 | 第35页 |
2.4.2 菌种的筛选 | 第35-36页 |
2.4.3 菌落及菌体细胞观察 | 第36页 |
2.4.4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分布 | 第36-37页 |
2.4.5 微生物絮凝剂的提纯 | 第37-38页 |
2.4.6 微生物絮凝剂的耐热性分析 | 第38-39页 |
2.4.7 微生物絮凝剂的成分分析 | 第39页 |
2.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马铃薯淀粉废水培养菌株产微生物絮凝剂条件优化 | 第40-53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3.2.1 菌种来源 | 第40页 |
3.2.2 试验用废水培养基 | 第40-41页 |
3.2.3 试剂与仪器 | 第41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1-44页 |
3.3.1 废水灭菌与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3.3.2 添加碳源种类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3.3.3 废水COD、碳源、氮源、磷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接种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3页 |
3.3.5 废水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6 培养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3.3.7 装液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3.3.8 絮凝率测定 | 第4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3.4.1 废水灭菌与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2 添加碳源种类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3 废水COD、碳源、氮源、磷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4 接种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5 废水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6 培养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7 装液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 废水培养微生物效果分析 | 第51-52页 |
3.6 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微生物絮凝剂与化学絮凝剂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的研究与对比分析 | 第53-68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3-54页 |
4.2.1 菌种来源 | 第53页 |
4.2.2 试验用废水 | 第53页 |
4.2.3 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4.3 MBFA18处理淀粉废水试验方法 | 第54-56页 |
4.3.1 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5页 |
4.3.2 废水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5页 |
4.3.3 投加助凝剂种类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4 助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6页 |
4.3.5 沉降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6页 |
4.4 化学絮凝剂处理淀粉废水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4.4.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6页 |
4.4.2 废水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6页 |
4.4.3 助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4 沉降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7页 |
4.4.5 絮凝率测定 | 第57页 |
4.5 MBFA18处理淀粉废水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4.5.1 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2 废水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3 投加助凝剂种类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5.4 助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60页 |
4.5.5 沉降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6 MBFA18对淀粉废水絮凝效果分析 | 第61页 |
4.5.7 小结 | 第61-62页 |
4.6 无机絮凝剂处理淀粉废水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4.6.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4.6.2 废水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63页 |
4.6.3 助凝剂投加量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4.6.4 沉降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64页 |
4.6.5 无机化学絮凝剂对淀粉废水絮凝效果分析 | 第64-65页 |
4.6.6 小结 | 第65-66页 |
4.7 微生物絮凝剂与无机絮凝剂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2 建议与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