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念的研究 | 第12页 |
1.2.2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原因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对措施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1.3.1 风险社会理论 | 第16页 |
1.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6页 |
1.3.3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6 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第18-20页 |
1.6.1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6.2 研究困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综述 | 第20-21页 |
2.1 地方政府 | 第20页 |
2.2 政府融资平台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历程及激增成因 | 第21-25页 |
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3.1.1 萌芽阶段(1978年至1984年) | 第21页 |
3.1.2 起步阶段(1985年至1993年) | 第21-22页 |
3.1.3 稳步发展阶段(1994年-2009年) | 第22页 |
3.1.4 扩张阶段(2009年-至今) | 第22-23页 |
3.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激增成因 | 第23-25页 |
3.2.1 分税制导致了地方政府财力的不足 | 第23页 |
3.2.2 地方官员考核激励机制不合理 | 第23-24页 |
3.2.3 商业银行偏爱政府融资 | 第24页 |
3.2.4 四万亿政策刺激 | 第24页 |
3.2.5 地方建设规划缺乏系统性 | 第24-25页 |
第四章 以T县为例阐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 | 第25-31页 |
4.1 还贷困难引起的财政风险 | 第25-27页 |
4.2 还贷困难引起的金融风险 | 第27-29页 |
4.3 宏观政策调整风险 | 第29-30页 |
4.4 道德风险 | 第30-31页 |
第五章 以T县为例阐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及不足 | 第31-35页 |
5.1 以T县为例阐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 | 第31-32页 |
5.1.1 政府层面 | 第31-32页 |
5.1.2 银行层面 | 第32页 |
5.2 防范机制中的不足 | 第32-35页 |
5.2.1 体制层面的不足 | 第32页 |
5.2.2 政府监管层面的不足 | 第32-34页 |
5.2.3 银行层面 | 第34-35页 |
第六章 结合T县提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对策 | 第35-44页 |
6.1 推进“自发自还”式地方政府债券 | 第35-37页 |
6.1.1“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的意义 | 第35-36页 |
6.1.2 现行地方政府债券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6.1.3 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的政策建议 | 第36-37页 |
6.2 积极探索PPP模式 | 第37-40页 |
6.2.1 PPP模式的种类 | 第38-39页 |
6.2.2 PPP模式的优势 | 第39页 |
6.2.3 PPP模式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 第39-40页 |
6.3 倒逼财政体制改革 | 第40-41页 |
6.3.1 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范围 | 第40页 |
6.3.2 赋予地方税收立法权及及培养地方主体税种 | 第40-41页 |
6.4 国家审计和金融监管“双管齐下” | 第41-43页 |
6.4.1 加强国家审计 | 第41-42页 |
6.4.2 加强金融监管 | 第42-43页 |
6.5 融资平台公司治理 | 第43-4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