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1.2.1 冰雹天气的观测研究 | 第10页 | 
| 1.2.2 冰雹天气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12页 | 
| 1.2.3 冰核对强对流云及降水的影响 | 第12-13页 | 
| 1.2.4 冰核参数化方案研究 | 第13-17页 | 
| 第二章 数值模式及冰核参数化方案介绍 | 第17-25页 | 
| 2.1 数值模式 | 第17-22页 | 
| 2.1.1 模式简介 | 第17页 | 
| 2.1.2 云微物理方案 | 第17-19页 | 
| 2.1.3 NSSL双参数方案 | 第19页 | 
| 2.1.4 NSSL方案中的冰晶核化过程 | 第19-22页 | 
| 2.2 冰核参数化方案介绍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浙江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25-45页 | 
| 3.1 “个例09”冰雹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25-34页 | 
| 3.1.1 实况简介 | 第25页 | 
| 3.1.2 环流形势 | 第25-27页 | 
| 3.1.3 模拟方案设计 | 第27-28页 | 
| 3.1.4 模拟结果与实况对比 | 第28-32页 | 
| 3.1.5 冰雹天气发生条件 | 第32-34页 | 
| 3.2 “个例14”冰雹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34-42页 | 
| 3.2.1 实况简介 | 第34页 | 
| 3.2.2 环流形势 | 第34-36页 | 
| 3.2.3 模拟方案设计 | 第36页 | 
| 3.2.4 模拟结果与实况对比 | 第36-40页 | 
| 3.2.5 冰雹天气发生条件 | 第40-42页 | 
| 3.3 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 3.3.1 环流形势对比 | 第42页 | 
| 3.3.2 大气层结对比 | 第42页 | 
| 3.3.3 冰雹天气发生条件对比 | 第42-4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浙江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雹云演变特征 | 第45-64页 | 
| 4.1 “个例09”雹云演变及微物理结构 | 第45-53页 | 
| 4.1.1 气流结构 | 第45-47页 | 
| 4.1.2 雹云演变 | 第47-49页 | 
| 4.1.3 各类水成物分布特征 | 第49-53页 | 
| 4.2 “个例14”雹云演变及微物理结构 | 第53-60页 | 
| 4.2.1 气流结构 | 第53-55页 | 
| 4.2.2 雹云演变 | 第55-57页 | 
| 4.2.3 各类水成物分布特征 | 第57-60页 | 
| 4.3 两次过程雹云流场结构和微物理特征对比 | 第60-6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不同冰核参数化方案对雹云及降水的影响 | 第64-84页 | 
| 5.1 不同冰核参数化方案对地面降水的模拟结果对比 | 第64-68页 | 
| 5.1.1 地面累积降雨量对比 | 第64-65页 | 
| 5.1.2 地面累积降雹量对比分析 | 第65-68页 | 
| 5.2 不同冰核参数化方案对冰晶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68-73页 | 
| 5.2.1 对初始冰晶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68-70页 | 
| 5.2.2 对冰晶垂直分布的影响 | 第70-73页 | 
| 5.3 不同冰核参数化方案对其他水成物粒子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73-82页 | 
| 5.3.1 对雪晶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73-74页 | 
| 5.3.2 对云水和雨水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74-77页 | 
| 5.3.3 对雹胚(霰)和雹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77-8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8页 | 
| 6.1 结论 | 第84-86页 | 
| 6.2 本文特色 | 第86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9页 | 
| 个人简介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