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章 三沈诗歌的创作背景 | 第15-30页 |
第一节 北宋中期诗坛概貌 | 第15-19页 |
一 经世致用思潮 | 第15-16页 |
二 佛老思想兴盛 | 第16-18页 |
三 平淡自然的审美取向 | 第18页 |
四 崇尚理趣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钱塘地域文化与三沈诗歌 | 第19-26页 |
一 三沈诗歌中的钱塘 | 第20-23页 |
二 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23-26页 |
第三节 家学传统与三沈诗歌 | 第26-30页 |
一 重视科第与学问治身 | 第26-28页 |
二 重视道德修养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沈括诗歌研究 | 第30-49页 |
第一节 沈括生平与创作 | 第30-39页 |
第一阶段 宦海沉浮 | 第30-38页 |
第二阶段 隐逸生活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沈括的诗学思想 | 第39-43页 |
一 主理尚意的诗歌追求 | 第40-41页 |
二 求工造微的创作态度 | 第41-42页 |
三 清丽自然的诗风追求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沈括诗歌艺术风貌 | 第43-49页 |
一 壮丽秀美的画面 | 第43-45页 |
二 委婉曲折的兴趣 | 第45-47页 |
三 工巧精致的对仗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沈遘诗歌研究 | 第49-77页 |
第一节 沈遘生平与创作 | 第49-59页 |
第一阶段 皇祐元年(1049)之前 | 第49-51页 |
第二阶段 皇祐元年(1049)至嘉祐五年(1060) | 第51-56页 |
第三阶段 嘉祐六年(1061)直至去世 | 第56-59页 |
第二节 沈遘诗歌题材类析 | 第59-70页 |
一 诗酒酬酢 | 第59-65页 |
二 登临游览 | 第65-66页 |
三 咏物抒怀 | 第66-68页 |
四 登览怀古 | 第68-70页 |
第三节 沈遘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70-77页 |
一 清隽豪壮的诗风 | 第70-73页 |
二 平易浅近的语言 | 第73-74页 |
三 鲜明的叙事色彩 | 第74-77页 |
第四章 沈辽诗歌研究 | 第77-103页 |
第一节 沈辽生平履历考述 | 第77-82页 |
第一阶段 游历时期 | 第77-78页 |
第二阶段 为官时期 | 第78-81页 |
第三阶段 隐居时期 | 第81-82页 |
第二节 沈辽诗歌题材分类 | 第82-94页 |
一 写景纪游 | 第83-85页 |
二 感物伤怀 | 第85-86页 |
三 唱和赠答 | 第86-90页 |
四 咏史怀古 | 第90-91页 |
五 品题书画 | 第91-93页 |
六 民情风俗 | 第93-94页 |
第三节 沈辽诗歌艺术手法探析 | 第94-103页 |
一 以文为诗 | 第95-97页 |
二 富有理趣 | 第97-99页 |
三 以才学为诗 | 第99-100页 |
四 雄奇生峭的诗风 | 第100-103页 |
馀论 三沈诗歌异同 | 第103-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