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锚杆(索)格构梁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国外的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的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1 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1.3.2 试验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预应力锚杆(索)格构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 第17-27页 |
| 2.1 概述 | 第17-21页 |
| 2.1.1 预应力锚杆(索)格构的结构组成 | 第17-18页 |
| 2.1.2 预应力锚杆(索)格构结构的特点 | 第18-19页 |
| 2.1.3 常见格构锚固形式概述 | 第19-21页 |
| 2.2 预应力锚杆(索)格构梁作用机理分析 | 第21-24页 |
| 2.2.1 预应力锚杆(索)格构梁结构分析 | 第21页 |
| 2.2.2 预应力锚杆(索)格构梁加固机理分析 | 第21-23页 |
| 2.2.3 锚固段锚索与注浆材料的作用机理 | 第23页 |
| 2.2.4 注浆体与岩土体间的作用机理 | 第23-24页 |
| 2.3 预应力锚杆格构梁支护的优点 | 第24-25页 |
| 2.4 预应力锚杆(索)格构梁的适用范围 | 第2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预应力锚杆(索)格构梁的设计理论 | 第27-38页 |
| 3.1 概述 | 第27页 |
| 3.2 预应力锚杆(索)设计分析 | 第27-35页 |
| 3.2.1 锚杆(索)锚固力的确定 | 第28-30页 |
| 3.2.2 锚杆(索)安设角的确定 | 第30-32页 |
| 3.2.3 锚固段长度的确定 | 第32-34页 |
| 3.2.4 锚固间距的确定 | 第34-35页 |
| 3.3 格构梁设计分析 | 第35-37页 |
| 3.3.1 文克尔地基模型 | 第36页 |
| 3.3.2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 第36-3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工程实例运用 | 第38-50页 |
| 4.1 工程概况 | 第38页 |
| 4.2 工程地质 | 第38-40页 |
| 4.2.1 地形地貌 | 第38-39页 |
| 4.2.2 气象水文 | 第39页 |
| 4.2.3 塞堡安置房地质构造 | 第39页 |
| 4.2.4 地层岩性 | 第39-40页 |
| 4.3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 第40-41页 |
| 4.4 治理方案的比选 | 第41页 |
| 4.5 边坡治理方案 | 第41-48页 |
| 4.5.1 岩石压力的计算 | 第43-45页 |
| 4.5.2 锚杆设计计算 | 第45-47页 |
| 4.5.3 格构梁截面配筋设计 | 第47-48页 |
| 4.6 工程监测设计方案 | 第48-49页 |
| 4.6.1 监测工程的任务和目的 | 第48页 |
| 4.6.2 监测设计的主要原则 | 第48-49页 |
| 4.6.3 监测工程设计与布置 | 第49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预应力锚杆(索)格构梁数值模拟分析 | 第50-73页 |
| 5.1 FLAC3D软件介绍 | 第50-51页 |
| 5.1.1 FLAC3D的不足之处 | 第50页 |
| 5.1.2 FLAC3D的求解流程 | 第50-51页 |
| 5.2 差分法基本原理 | 第51-53页 |
| 5.2.1 差分的概念 | 第51-52页 |
| 5.2.2 实现过程 | 第52-53页 |
| 5.3 摩尔-库伦模型 | 第53-55页 |
| 5.3.1 增量弹性定律 | 第53-54页 |
| 5.3.2 屈服函数 | 第54-55页 |
| 5.4 结构单元的选取 | 第55-56页 |
| 5.4.1 格构梁的模拟原理 | 第55-56页 |
| 5.4.2 锚杆单元的模拟原理 | 第56页 |
| 5.5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安全系数计算 | 第56-57页 |
| 5.6 三维数值模型 | 第57-59页 |
| 5.6.1 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 5.6.2 边坡模型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58页 |
| 5.6.3 模拟工况 | 第58-59页 |
| 5.7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72页 |
| 5.7.1 三种工况下应力变形分析 | 第59-68页 |
| 5.7.2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第68-70页 |
| 5.7.3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70-72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