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创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友善品格相关内容概述 | 第16-21页 |
2.1 友善品格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 友善品格的内容和要求 | 第17-21页 |
2.2.1 平等待人,互相尊重 | 第17-18页 |
2.2.2 乐于助人,理性而行 | 第18-19页 |
2.2.3 法治之下,爱护他人 | 第19页 |
2.2.4 自爱爱人,待人如己 | 第19-20页 |
2.2.5 礼待他人,和善处事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公民友善品格培育的意义 | 第21-27页 |
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诉求 | 第21-22页 |
3.1.1 有利于化解阶层分化下的矛盾 | 第21-22页 |
3.1.2 有利于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 第22页 |
3.2 形成市场经济良性循环的道德壁垒 | 第22-23页 |
3.2.1 有利于推动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互补 | 第22-23页 |
3.2.2 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市场经济氛围 | 第23页 |
3.3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铸魂工程 | 第23-25页 |
3.3.1 有利于建立国民团结友爱的思想基础 | 第24页 |
3.3.2 有利于培养国民高尚的人格情操 | 第24-25页 |
3.4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灵魂标杆 | 第25-27页 |
3.4.1 有利于增强国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 第25页 |
3.4.2 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我国公民友善品格培育现状解析 | 第27-45页 |
4.1 问卷设计、发放概况 | 第27-28页 |
4.2 我国公民友善品格培育现状解析 | 第28-36页 |
4.2.1 当前我国公民友善品格培育的显著成效 | 第29-32页 |
4.2.1.1 广大公民基本把握了友善品格的内在精髓 | 第29-31页 |
4.2.1.2“善举善人”等各正能量行为逐渐增多 | 第31-32页 |
4.2.2 当前我国公民友善品格培育的现实困境 | 第32-36页 |
4.2.2.1 我国公民友善品格培育高度与执行力度的差距 | 第32页 |
4.2.2.2 我国公民友善品格观念与行为背离 | 第32-34页 |
4.2.2.3 我国公民友善品格培育深层认可缺失 | 第34-35页 |
4.2.2.4 我国公民友善品格培育下的社会环境却越发严峻 | 第35-36页 |
4.3 当前我国公民友善品格培育的问题成因 | 第36-45页 |
4.3.1 我国精神层面建设相对滞后 | 第36-38页 |
4.3.2 市场经济发展片面强调利益 | 第38-39页 |
4.3.3 家庭、学校、社区教育模式缺陷 | 第39-40页 |
4.3.4 网络虚拟交际生活的弊端 | 第40-42页 |
4.3.5 新闻媒体舆论的消极导向 | 第42-43页 |
4.3.6 保障、奖惩机制体制的缺位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我国公民友善品格培育的路径探究 | 第45-59页 |
5.1 指导思想 | 第45页 |
5.2 指导原则 | 第45-46页 |
5.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第45-46页 |
5.2.2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原则 | 第46页 |
5.2.3 坚持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原则 | 第46页 |
5.3 培育目标 | 第46-48页 |
5.3.1 敬爱和善的融洽家庭关系 | 第47页 |
5.3.2 互助友好的和睦工作关系 | 第47-48页 |
5.3.3 友善互爱的和谐社会关系 | 第48页 |
5.4 培育途径 | 第48-59页 |
5.4.1 推动友善文化资源建设 | 第49-51页 |
5.4.1.1 深入挖掘友善资源优势 | 第49-50页 |
5.4.1.2 大力开发友善文化产品 | 第50-51页 |
5.4.2 不断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 第51-52页 |
5.4.2.1 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 | 第51页 |
5.4.2.2 提倡积极的言传身教 | 第51-52页 |
5.4.3 充分完善学校教育机能 | 第52-54页 |
5.4.3.1 推动友善品格核心课程的建设 | 第52-53页 |
5.4.3.2 提高师生在教育实践中的自身修养 | 第53-54页 |
5.4.3.3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平台 | 第54页 |
5.4.4 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 第54-57页 |
5.4.4.1 营造充满友善风气的社会环境氛围 | 第55页 |
5.4.4.2 构建培育友善品格的积极媒体宣传阵地 | 第55-56页 |
5.4.4.3 完善践行友善行为的基本机制体制 | 第56-57页 |
5.4.5 公民自我重视友善品格培育 | 第57-59页 |
5.4.5.1 把内化友善品格同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 第57-58页 |
5.4.5.2 把践行友善行为同监督与自我监督结合起来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