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简介 | 第10页 |
1.2 雌二醇E2 | 第10-13页 |
1.2.1 E2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 第10-11页 |
1.2.2 E2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1-12页 |
1.2.3 E2的去除方法 | 第12-13页 |
1.3 光催化技术的简介 | 第13-20页 |
1.3.1 光催化原理 | 第13-15页 |
1.3.2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 | 第15页 |
1.3.3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发展方向 | 第15-17页 |
1.3.4 铋系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 课题设计 | 第20-24页 |
1.4.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0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3 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25-27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25-26页 |
2.3.2 扫描电镜(SEM) | 第26页 |
2.3.3 透射电镜(TEM) | 第26页 |
2.3.4 电子能谱(XPS) | 第26页 |
2.3.5 N_2吸附-脱附 | 第26页 |
2.3.6 FT-IR | 第26页 |
2.3.7 UV-vis漫反射光谱 | 第26-27页 |
2.3.8 荧光光谱(PL) | 第27页 |
2.4 光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27-30页 |
2.4.1 光催化剂的性能测试 | 第27-28页 |
2.4.2 活性物种作用的评价方法 | 第28页 |
2.4.3 E2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8-29页 |
2.4.4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Fe修饰Bi_2SiO_5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30-54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2.1 材料的制备 | 第30-31页 |
3.2.2 材料的表征 | 第31页 |
3.2.3 光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52页 |
3.3.1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1-38页 |
3.3.2 Fe修饰Bi_2SiO_5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38-45页 |
3.3.3 光催化降解条件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4 光催化降解机理 | 第47-50页 |
3.3.5 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50-51页 |
3.3.6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Bi_4Ti_(3)O_(12)/Bi_2O_3/Bi_(12)TiO_(20)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54-80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4.2.1 材料的制备 | 第54-55页 |
4.2.2 材料的表征 | 第55-56页 |
4.2.3 光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78页 |
4.3.1 复合光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56-65页 |
4.3.2 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65-71页 |
4.3.3 光催化降解条件的影响 | 第71-73页 |
4.3.4 光催化降解机理 | 第73-76页 |
4.3.5 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76-77页 |
4.3.6 不同催化剂4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Fe修饰Bi_2SiO_5光催化剂和Bi_4Ti_3O_(12)/Bi_2O_3/Bi_(12)TiO_(20)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比较研究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