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古气候变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高原古气候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高原气候变化与季风迁移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论文工作计划及进展 | 第17-18页 |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3页 |
2.1 区域地理条件 | 第19-20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2.3 区域气候与植被 | 第21-23页 |
2.3.1 区域气候条件 | 第21-22页 |
2.3.2 区域植被分布 | 第22页 |
2.3.3 区域其他概况 | 第22-23页 |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23页 |
3.2 实验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23-25页 |
3.2.1 粒度分析 | 第24页 |
3.2.2 有机碳、总氮及有机碳同位素 | 第24-25页 |
3.3 年代学框架建立 | 第25-27页 |
3.3.1 碳库年龄的建立 | 第25-26页 |
3.3.2 测年结果 | 第26页 |
3.3.3 年代-深度模型建立 | 第26-27页 |
第4章 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第27-38页 |
4.1 湖泊沉积物粒度古气候意义 | 第27-29页 |
4.2 邛多江盆地湖相沉积物粒度特征 | 第29-38页 |
4.2.1 沉积物的粒度组成 | 第29页 |
4.2.2 沉积物粒度垂向分析 | 第29-32页 |
4.2.3 沉积物粒度参数分析 | 第32-36页 |
4.2.4 粒度象分析 | 第36页 |
4.2.5 沉积物粒度四分位值分析 | 第36-38页 |
第5章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第38-45页 |
5.1 湖泊沉积物TOC、TN含量的古气候意义 | 第38-39页 |
5.2 邛多江盆地湖相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页 |
5.3 湖泊沉积物 δ~(13)C_(org)的古气候意义 | 第39-41页 |
5.4 邛多江盆地湖相沉积物δ~(13)C_(org)变化特征 | 第41-42页 |
5.5 频谱分析的运用 | 第42-45页 |
第6章 邛多江盆地气候变化与气候响应 | 第45-50页 |
6.1 盆地气候演变史 | 第45-46页 |
6.1.1 气候暖湿期(40.2~38.5 ka BP) | 第45页 |
6.1.2 气候温干期(38.5~35.4 ka BP) | 第45页 |
6.1.3 气候过渡期(35.4~32.4 ka BP) | 第45-46页 |
6.1.4 气候动荡期(32.4~31.7 ka BP) | 第46页 |
6.1.5 气候转干期(31.7~30.3 ka BP) | 第46页 |
6.2 区域与全球气候响应 | 第46-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