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6-4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5页 |
1.3.1 城镇化 | 第19-20页 |
1.3.2 农民工市民化 | 第20-24页 |
1.3.3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 | 第24-2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37页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33页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3-37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7-4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40-42页 |
1.6.1 主要创新 | 第40-41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41-42页 |
2 理论基础 | 第42-62页 |
2.1 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 | 第42-46页 |
2.1.1 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42-44页 |
2.1.2 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 第44页 |
2.1.3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 | 第44-46页 |
2.2 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依据 | 第46-49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46-47页 |
2.2.2 财政分权理论 | 第47-48页 |
2.2.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 第48-49页 |
2.3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49-53页 |
2.3.1 城镇化因素 | 第49-50页 |
2.3.2 成本因素 | 第50页 |
2.3.3 制度因素 | 第50-52页 |
2.3.4 素质因素及融入障碍 | 第52-53页 |
2.4 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内在机制 | 第53-62页 |
2.4.1 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分担 | 第53-55页 |
2.4.2 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责任分担 | 第55-58页 |
2.4.3 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风险分担 | 第58-59页 |
2.4.4 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机制 | 第59-62页 |
3 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进程与政策演进 | 第62-82页 |
3.1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进程 | 第62-66页 |
3.1.1 起步阶段:自由流动(1949-1960) | 第62-63页 |
3.1.2 停滞阶段:封闭流动(1961-1977) | 第63页 |
3.1.3 初始阶段:离土不离乡(1978-1988) | 第63-64页 |
3.1.4 快速发展阶段:离土又离乡(1988-1999) | 第64-66页 |
3.1.5 深入推进阶段:准备融入城市(2000年以来) | 第66页 |
3.2 中央政府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演进 | 第66-74页 |
3.3 地方政府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 第74-78页 |
3.4 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特征 | 第78-82页 |
4 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障碍与政策问题 | 第82-96页 |
4.1 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状况 | 第82-89页 |
4.2 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 | 第89-90页 |
4.3 现行财政体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 | 第90-93页 |
4.3.1 各级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合理 | 第90-91页 |
4.3.2 农民工流入地与流出地财力不均衡 | 第91页 |
4.3.3 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具有局限性 | 第91-92页 |
4.3.4 人口流动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衔接 | 第92页 |
4.3.5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依赖 | 第92页 |
4.3.6 城镇化收益共享与公共风险分担 | 第92-93页 |
4.4 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性问题 | 第93-96页 |
4.4.1 财政支持农民工就业培训及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 第93-94页 |
4.4.2 财政支持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问题 | 第94页 |
4.4.3 财政支持农民工廉租房住房保障问题 | 第94-95页 |
4.4.4 财政支持农民工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 第95-96页 |
5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需求分析与财政支持路径 | 第96-110页 |
5.1 现阶段农民工群体的新特点 | 第96-97页 |
5.2 农民工市民化的总体意愿诉求 | 第97-98页 |
5.3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意愿分析——基于7个省份的问卷调查 | 第98-106页 |
5.3.1 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 第98-99页 |
5.3.2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 第99-101页 |
5.3.3 农民工居住情况 | 第101-103页 |
5.3.4 农民工持有土地情况及处置意愿 | 第103-105页 |
5.3.5 农民工享有公共服务的状况 | 第105页 |
5.3.6 农民工享有社会保障情况 | 第105-106页 |
5.4 基于市民化意愿与能力匹配的分阶段、多层次实现路径 | 第106-110页 |
6 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供给能力分析 | 第110-120页 |
6.1 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各级政府公共成本分担 | 第110-111页 |
6.2 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供给可行性 | 第111-116页 |
6.2.1 情景分析一:经济周期理论下的财政供给能力 | 第111-112页 |
6.2.2 情景分析二:经济新常态下的财政供给能力 | 第112-116页 |
6.3 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间财力均衡与转移支付 | 第116-118页 |
6.3.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 第116-117页 |
6.3.2 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 第117页 |
6.3.3 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间的合作关系 | 第117-118页 |
6.4 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18-120页 |
7 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效应分析 | 第120-136页 |
7.1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指标 | 第120-122页 |
7.1.1 总体测度指标 | 第120-121页 |
7.1.2 分层次测度指标 | 第121-122页 |
7.1.3 指标评价及现实启示 | 第122页 |
7.2 研究框架与模型构建 | 第122-124页 |
7.3 变量处理与数据来源 | 第124-127页 |
7.3.1 变量选择与处理 | 第124-125页 |
7.3.2 数据来源 | 第125-127页 |
7.4 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 第127-136页 |
7.4.1 格兰杰因果分析法 | 第127-131页 |
7.4.2 脉冲响应分析法 | 第131-134页 |
7.4.3 实证分析结论 | 第134-136页 |
8 境外财政支持农民市民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136-148页 |
8.1 美国农业人口市民化的经验 | 第136-138页 |
8.2 日本农业人口市民化的经验 | 第138-139页 |
8.3 韩国和台湾地区农业人口市民化的经验 | 第139-141页 |
8.4 巴西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与教训 | 第141-143页 |
8.5 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143-148页 |
8.5.1 境外经验总结 | 第143-144页 |
8.5.2 对我国的启示 | 第144-148页 |
9 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与路径选择 | 第148-164页 |
9.1 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改革目标 | 第148-150页 |
9.2 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体制改革 | 第150-152页 |
9.2.1 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 | 第150-151页 |
9.2.2 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 第151页 |
9.2.3 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 第151-152页 |
9.3 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政策选择 | 第152-159页 |
9.3.1 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动态调整的资金分配机制 | 第153-154页 |
9.3.2 加大财政支持健全“实名制”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 第154页 |
9.3.3 加大财政支持建立一元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 第154-155页 |
9.3.4 加大财政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职业培训 | 第155-157页 |
9.3.5 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农民工就业转移服务体系 | 第157页 |
9.3.6 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157-159页 |
9.4 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其他配套政策 | 第159-164页 |
9.4.1 加快“两个稳定”“两个脱钩”户籍制度改革 | 第159-161页 |
9.4.2 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 | 第161页 |
9.4.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 | 第161-164页 |
附录 | 第164-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2页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2-184页 |
致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