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湖泊富营养化现状与影响 | 第11-14页 |
1.1.1 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 第11页 |
1.1.2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 | 第11-14页 |
1.2 沉积物磷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1.2.1 沉积物磷的来源 | 第14-15页 |
1.2.2 沉积物磷的形态 | 第15-17页 |
1.2.3 影响沉积物磷释放的因素 | 第17-20页 |
1.2.3.6 扰动 | 第20页 |
1.2.4 沉积物磷释放控制技术 | 第20-24页 |
1.3 陶瓷滤球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24-25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2章 沉积物磷形态分析 | 第28-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2.1.1 采样点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2.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29页 |
2.1.3 沉积物磷分级提取方法及相关性质测定 | 第29-31页 |
2.2 实验药品 | 第31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环境因子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 第35-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3.2.1 无光照下沉积物磷的释放情况及释放平衡时间研究 | 第36-37页 |
3.2.2 上覆水不同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上覆水pH值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4 光照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5 温度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实验 | 第42页 |
3.2.6 磷动态释放平衡时间 | 第42-44页 |
3.3 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环保陶瓷滤球对沉积物磷吸附研究 | 第46-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1.1.1 沉积物 | 第46页 |
4.1.1.2 陶瓷滤球 | 第46-4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4.2.1 陶瓷滤球对沉积物磷的吸附平衡时间 | 第48-49页 |
4.2.2 陶瓷滤球投加量对沉积物磷吸附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3 温度对陶瓷滤球吸附沉积物磷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4 pH对值陶瓷滤球吸附沉积物磷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5 陶瓷滤球吸附沉积物磷的静态吸附平衡时间 | 第53-55页 |
4.3 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陶瓷滤球和苦草联合作用处理沉积物磷 | 第57-6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5.1.1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57-58页 |
5.1.1.1 苦草 | 第57页 |
5.1.1.2 沉积物 | 第57页 |
5.1.1.3 陶瓷滤球 | 第57-58页 |
5.1.1.4 实验装置 | 第58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5.2.1 苦草去除沉积物磷 | 第58-59页 |
5.2.2 苦草-1cm陶瓷滤球联合处理沉积物磷 | 第59-61页 |
5.2.3 苦草-3cm陶瓷滤球联合处理沉积物磷 | 第61-62页 |
5.2.4 5cm陶瓷滤球处理沉积物磷 | 第62-63页 |
5.2.5 苦草-5cm陶瓷滤球联合处理沉积物磷 | 第63-65页 |
5.3 小结 | 第65-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70页 |
6.1 结论 | 第67-69页 |
6.2 建议 | 第69-70页 |
致谢(一) | 第70-71页 |
致谢(二)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