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2.1.1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2.2 MRI神经检查 | 第15-16页 |
2.2.1 检查准备 | 第15页 |
2.2.2 扫描序列、参数及作用 | 第15页 |
2.2.3 图像分析和处理 | 第15-16页 |
2.3 神经电生理检测 | 第16页 |
2.3.1 神经传导速度 | 第16页 |
2.3.2 肌电图 | 第16页 |
2.4 判定标准 | 第16-18页 |
2.4.1 臂丛损伤的电生理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2.4.2 臂丛损伤的MRI诊断标准 | 第17页 |
2.4.3 臂丛损伤病理分型的电生理诊断标准 | 第17页 |
2.4.4 臂丛损伤严重程度分级的电生理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9-25页 |
3.1 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表现 | 第19页 |
3.2 电生理检测和MRN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性 | 第19-21页 |
3.3 不同病理类型MRI影像表现的差异性 | 第21-23页 |
3.4 MRI表现与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 | 第23-24页 |
3.5 臂丛神经损伤继发肌肉改变 | 第24页 |
3.6 臂丛神经完全损伤的MRI表现 | 第24-2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5-30页 |
4.1 臂丛神经损伤概述 | 第25页 |
4.2 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臂丛神经损伤中的价值 | 第25-26页 |
4.3 臂丛神经损伤的MRI分型、严重程度分级及预后评估 | 第26-3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0-31页 |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附图 | 第36-4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 | 第42-43页 |
综述 | 第43-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