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过程(物理过程及物理化学过程)论文--分离过程论文--新型分离法论文

基于大环化合物的新型交联改性渗透汽化膜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6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燃料油中的硫化物组分及危害第10-11页
    1.3 燃料油脱硫技术简介第11-15页
        1.3.1 加氢脱硫第12页
        1.3.2 非加氢脱硫第12-15页
    1.4 渗透汽化技术第15-17页
        1.4.1 渗透汽化技术简介第15页
        1.4.2 渗透汽化基本原理及特点第15-17页
    1.5 渗透汽化膜材料选择及处理第17-20页
        1.5.1 膜材料的选择原则第17-19页
        1.5.2 膜材料的处理第19-20页
    1.6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第20-24页
        1.6.1 环糊精第20-22页
        1.6.2 环糊精衍生物第22-24页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的提出第24-26页
第二章 基于大环化合物的新型交联剂制备研究第26-42页
    2.1 前言第26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26-28页
        2.2.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2.2 实验仪器设备第27-28页
    2.3 实验方法与内容第28-29页
        2.3.1 聚乙二醇的功能化修饰第28页
        2.3.2 包结物的制备第28页
        2.3.3 聚轮烷的合成第28页
        2.3.4 聚轮烷交联剂的合成第28-29页
        2.3.5 环糊精交联剂的制备第29页
    2.4 聚轮烷交联剂及中间产物的表征第29-31页
        2.4.1 聚乙二醇修饰产物的表征第30页
        2.4.2 包结物的表征第30页
        2.4.3 聚轮烷及改性交联剂的表征第30-31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31-40页
        2.5.1 对甲苯磺酰化聚乙二醇的表征第31-33页
        2.5.2 包结物的表征第33-36页
        2.5.3 新型交联剂的表征第36-40页
    2.6 本章总结第40-42页
第三章 交联改性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和表征第42-54页
    3.1 前言第42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42-43页
        3.2.1 实验材料第42-43页
        3.2.2 实验仪器设备第43页
    3.3 交联渗透汽化膜的制备第43-44页
        3.3.1 基于商用交联剂的渗透汽化膜制备第43页
        3.3.2 基于环糊精交联剂的渗透汽化膜制备第43-44页
        3.3.3 基于聚轮烷交联剂的渗透汽化膜制备第44页
    3.4 膜的表征第44-45页
        3.4.1 膜微观结构表征第44页
        3.4.2 膜溶胀行为测试第44页
        3.4.3 膜交联密度的计算第44页
        3.4.4 膜机械强度的测定第44页
        3.4.5 膜热稳定性表征第44-45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45-52页
        3.5.1 膜的微观结构表征第45-46页
        3.5.2 膜溶胀行为测试第46-49页
            3.5.2.1 交联膜溶胀行为测试第46-47页
            3.5.2.2 交联剂种类对膜溶胀行为的影响第47-48页
            3.5.2.3 不同交联剂含量对膜溶胀行为影响第48-49页
        3.5.3 膜交联密度的表征第49-50页
        3.5.4 膜机械强度的表征第50-51页
        3.5.5 膜热稳定性表征第51-52页
    3.6 本章总结第52-54页
第四章 交联改性渗透汽化膜的脱硫性能研究第54-66页
    4.1 前言第54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54-55页
        4.2.1 实验材料第54页
        4.2.2 实验仪器设备第54-55页
    4.3 渗透汽化脱硫测试方法与内容第55-57页
        4.3.1 模拟燃料油的配制第55页
        4.3.2 渗透汽化实验装置第55-56页
        4.3.3 渗透液样品分析第56页
        4.3.4 膜脱硫效果测试第56页
        4.3.5 料液组成对膜脱硫效果的影响第56页
        4.3.6 温度对膜脱硫效果的影响第56页
        4.3.7 交联剂含量对膜脱硫效果的影响第56-57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7-64页
        4.4.1 交联改性膜的脱硫性能第57-59页
        4.4.2 料液组成对交联改性膜脱硫效果的影响第59-61页
        4.4.3 温度对交联改性膜脱硫效果的影响第61-62页
        4.4.4 聚轮烷交联剂含量对膜脱硫效果影响第62-64页
    4.5 本章总结第64-66页
第五章 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研究第66-82页
    5.1 前言第66页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66-67页
        5.2.1 实验材料第66-67页
        5.2.2 实验仪器设备第67页
    5.3 实验方法与内容第67-68页
        5.3.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第67-68页
        5.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硫吸附测试第68页
        5.3.3 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第68页
    5.4 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分子印迹复合膜表征第68-69页
        5.4.1 红外表征第68-69页
        5.4.2 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效果表征第69页
        5.4.3 复合膜微观结构表征第69页
        5.4.4 复合膜热性能测试第69页
        5.4.5 复合膜机械性能测试第69页
    5.5 分子印迹复合膜脱硫效果评价第69-70页
        5.5.1 分子印迹行为对膜脱硫效果影响第69页
        5.5.2 温度对复合膜脱硫效果影响第69-70页
        5.5.3 料液组成对复合膜脱硫效果影响第70页
    5.6 结果与讨论第70-80页
        5.6.1 红外表征第70-72页
            5.6.1.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红外表征第70-71页
            5.6.1.2 交联复合膜红外的表征第71-72页
        5.6.2 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效果表征第72页
        5.6.3 复合膜微观结构表征第72-74页
        5.6.4 复合膜热性能表征第74-75页
        5.6.5 复合膜机械性能表征第75页
        5.6.6 分子印迹行为对膜脱硫效果影响第75-77页
        5.6.7 温度对复合膜脱硫效果影响第77-78页
        5.6.8 料液组成对复合膜脱硫效果影响第78-80页
    5.7 本章总结第80-82页
第六章 结论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90-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庆杏北开发区过渡带萨Ⅰ~萨Ⅱ夹层成片套损机理研究
下一篇:高居里温度压电陶瓷新体系设计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