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专业市场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1.2.2 关于国内专业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 第15-16页 |
1.2.3 关于国内专业市场发展趋势的认识 | 第16-19页 |
1.3 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专业市场的相关理论 | 第21-28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1.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页 |
2.1.2 “柠檬市场”理论 | 第21-22页 |
2.1.3 “产业集聚”理论 | 第22-23页 |
2.2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理论 | 第23-28页 |
2.2.1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内涵 | 第23-24页 |
2.2.2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动因与推动机制 | 第24-25页 |
2.2.3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方式与路径 | 第25-28页 |
第3章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的现状分析 | 第28-47页 |
3.1 专业市场的分类及特征 | 第28-33页 |
3.1.1 专业市场的分类 | 第28-29页 |
3.1.2 专业市场的功能特征 | 第29-30页 |
3.1.3 专业市场的区位特征 | 第30-32页 |
3.1.4 专业市场的阶段特征 | 第32-33页 |
3.2 国内外专业市场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33-40页 |
3.2.1 国外专业市场的发展经验 | 第33-36页 |
3.2.2 国内传统专业市场发展经验 | 第36-39页 |
3.2.3 国内外发展经验对金牛区的启示 | 第39-40页 |
3.3 成都市专业市场发展分析 | 第40-41页 |
3.4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发展情况 | 第41-47页 |
3.4.1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的基本情况 | 第41-43页 |
3.4.2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的特征 | 第43-47页 |
第4章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中的问题分析 | 第47-58页 |
4.1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 第47-52页 |
4.1.1 优势分析(Strength) | 第47页 |
4.1.2 劣势分析(Weakness) | 第47-48页 |
4.1.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第48-51页 |
4.1.4 挑战分析(Threat) | 第51-52页 |
4.2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 第52-54页 |
4.2.1 转型升级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 第52-53页 |
4.2.2 转型升级是推进“北改”战略和增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 第53页 |
4.2.3 转型升级是提升区域产城品质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方式 | 第53-54页 |
4.3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 第54-58页 |
4.3.1 利益主体多元,产权结构复杂 | 第54-56页 |
4.3.2 产业承载力不足,聚集效应不显著 | 第56页 |
4.3.3 电子商务应用需提高,缺乏品牌特色 | 第56-57页 |
4.3.4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人员管理粗放 | 第57-58页 |
第5章 成都市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58-67页 |
5.1 总体思路与目标 | 第58-59页 |
5.1.1 指导思想 | 第58页 |
5.1.2 总体原则 | 第58页 |
5.1.3 方式手段 | 第58页 |
5.1.4 产业布局 | 第58-59页 |
5.2 金牛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具体对策建议 | 第59-67页 |
5.2.1 加强政府调控,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 第59-64页 |
5.2.2 完善产业承接,提升品牌影响力 | 第64-65页 |
5.2.3 拓展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企业创新 | 第65页 |
5.2.4 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